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示与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悬壶济世"的职业追求以及"大医精诚"的素质理念等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医药核心价值的高度契合对于传承中医药核心价值、弘扬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固本培元法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遵循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基本原则,以培养顾护脾肾元气为核心的基本大法。王键在临证过程中,重视顾护脾胃与肾气,运用固本培元法治疗肿瘤术后诸证、不寐等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键教授临床诊治疑难杂症根据“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的核心病机,强调辨主证进行治疗。其以调理气血为本,从痰、瘀论治,善用虫类药,扶正与祛邪并举,重视情志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法随证转,法中寓方,方中有变,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医顽疾痼疾,用药之精当,无不效如桴鼓。笔者有幸门诊跟师,得以耳濡目染老师的诊疗风采,现将王师巧用化湿法临证经验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健脾化湿治疗嗜睡某男,52岁,2012年12月8日初诊。嗜睡,时逾1年余,吃饭、乘车,甚则站立之际亦昏昏欲睡,伴口角流涎呼噜明显,周身倦怠,精力不济,记忆减退,晨起后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式识别算法对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并建立寒热药性识别模型。首先,建立唇形科中药物质成分数据库。采用物质成分三级分类体系,利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逻辑回归、特征选择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并建立识别模型。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一级、二级、三级分类水平上,寒热药性的物质成分构成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5),差异随物质分类层次而变化,各级分类下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2.30%、79.07%、91.51%,占比差异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级分类条件下,有效的关联规则较多。进一步分析得到27个核心类群及34个特异类群,特征选择结果得到15个决定性类群。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成功建立了寒热药性识别模型,总体准确度可达到89%。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差异明显,且互有交叉;双环二萜等27种物质为寒热药性的核心类群,其中, 15种物质为决定性类群;唇形科中药寒热药性往往由多种类别的物质成分交互作用而体现,单一类别的物质常不能用来表征寒热药性,多种物质类群的有机组合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医学的本质决定医学教育要重视人文素养培育。现从文化载体建设、实训载体建设、实践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成效与思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期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7.
"对药"是指某两味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如影随形,起着相辅相成或相得益彰的作用。"对药"不仅有提高疗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等作用,其中还富含着哲理和浓郁的中医文化气息。我师马骏为全国名老中医,其在临床诊治疾病中擅用"对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中医药理论在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应进展,中医药对脑功能以及肢体功能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本文从益气活血法、化痰通络法、补益肝肾法三个方面分析近年来中医药疗法在促进中枢神经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整理和医案的系统梳理,总结王键教授临证治疗心脑系统疾病善用对药,如干地黄、生地黄、夜交藤;甘松、茵陈;半夏、夏枯草;紫贝齿、青龙齿;蜈蚣、全蝎;女贞子、旱莲草等。王键教授临床应用“对药”经验巧妙灵活,每获佳效,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