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胁痛(胁下痛、季胁痛、心胁痛、胠协痛、胸胁痛等)病名及症状散布于《黄帝内经》多个篇章。依脏腑所在、经络循行,胁痛主要由肝胆病变引发,以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病变为主,他经病变及他经传变为辅。"审之阴阳,刺之有方",重视调整阴阳,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疾病的原则,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选取相应的刺灸方法,"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及"虚则实之,满则泄之,挽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等;还有因十二经筋病变引起疾病时的针灸治疗原则,"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强调经络辨证,按病位选穴,明确针灸诊疗胁痛选穴和针法的重要性,对后世对于针灸治疗胁痛的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循经取穴为主,包括依病变部位:"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近部取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远部取穴;据疾病表现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两类主要配穴方法,按循经配穴: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子母经;按部位配穴包括:前后、上下、远近、左右,缪刺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