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狂症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及他人生命的疾病,目前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所以有必要对中医理论进行反复温习。笔者在学习《内经》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着丰富的记载,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对本病的认识,尤其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更为详尽,而且有一些至今未用的独特疗法,故略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内经》天文医学思想,将其归纳为“日—人相应”、“月—人相应”、“星—人相应”和“医用历法的建立”等四点,同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作者认为,开展天文医学研究将有助于时间医学、气象医学研究的深化,可从更高层次揭示人类生命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制。(《坚,清浊一、填空与辨误(2。分)(一)、填空(10分、每小题各1分)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3、“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 4、调虚实,篇》) 5、而竭之,皆有大数。“经脉者,不可不通。珍(《灵枢·经水篇》所以决死生,处百病,”(《灵枢·经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淡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漂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素问·阴阳应象…  相似文献   
4.
<正> 1.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原文是在回答“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的发问时说:“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两句话是针对治疗学中的特殊情况讲的。“发表”、“攻里”,分别指辛温解表和苦寒攻里法。远,张景岳注云:“远,避也”,不远,即不避。热和寒,是针对气候而言,分别指炎夏和严冬。在一般的用药原则中,要注意“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但当寒邪束表,用辛温之品以发汗祛之,则不必泥于“热无犯热”之禁,在春夏炎热之时,辛温之  相似文献   
5.
<正> 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原文是“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这是《内经》以前对痿证治疗的总结,被后世宗为治痿大法。痿证的范围较大,“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则,能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从上文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帝和岐伯对此持怀疑态度。在原文中,岐伯全面地论述了痿的病因病机,指出“所求不得”,“悲哀太甚”,“入房太甚”,“有渐于湿”,“远行劳倦”等均可以致痿。这些意味着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所以岐伯提出要“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说明对痿证  相似文献   
6.
<正> 【原文】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  相似文献   
7.
一、了解《内经》的特点《内经》是现存中医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的成书年代,可能比《黄帝内经》更早,但与《内经》相比不够完整和系统全面),和现存的其它古典医籍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内经》是各家学说的汇集: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采用单笔心电图机测试左心收缩时间间期(STI)新方法和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ANC)机能实验法,对116例心虚证患者进行了临床测试。结果显示,四型心虚证皆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低下和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且STI和ANC多项指标的组间比较互有差异(p<0.05或p<0.01)。从而说明心虚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同一的,而不同证型间的异常指标频度和数值差别似可为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1.治未病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得病.从理论和临床上讲,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无病先防,即调摄精神,适应四时,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有病早治,防止疾病的发展.如“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向》阴阳应象大论篇).除了这段原文含有这一含义外,从“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这两句原文也可以体会到这一含义.关键在于对“已成”二字的理解.因“病已成”句中还意味着疾病开始萌芽尚未“已成”的一面.正如《素  相似文献   
10.
<正> 通过检测唾液变化来反映中医不同证型,提示证候实质,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有些成分已成为公认的客观指标,如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提示脾虚等等。然而从其中常量元素钠钾变化来反映不同证候的临床研究尚十分有限,尤其在定量研究方面,更是如此。笔者对此曾作过理论性探讨,提出通过检测脾虚或肾虚病人唾液钠钾数值,尤其是二者比值变化,可能会为不同证型提供参考性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