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miR-202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稳定表达AMO-miR-202和乱序对照miRNA细胞系,随后诱导分化。至分化的第9天,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的情况;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激活增殖受体γ2(PPARγ2)和a P2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PARγ2、a P2和miR-202靶基因PPARγ辅助活化因子1β(PGC1β)蛋白表达。结果经293T细胞慢病毒包装AMO-miR-202、乱序对照miRNA,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约80%~90%荧光细胞;将上述2组病毒液分别感染3T3-L1前脂肪细胞后,可见约70%~80%荧光细胞。AMO-miR-202组细胞内脂滴及PPARγ2和a P2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乱序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与乱序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AMO-miR-202组PGC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PARγ2和a P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乱序对照组和脂肪细胞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miR-202可能通过抑制PGC1β、提高PPARγ2和a P2的表达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EAC)是一种具有向周围扩大,形状呈环形或多环形损害和以鳞屑为特征的少见的红斑性皮肤病[1].其特殊亚型--每年复发的离心性环状红斑(annually recurring 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AREAC)极为少见,而同时伴发水疱的AREAC国内外罕见报道.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伴发水疱的AREAC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药复方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用药规律,收集整理近年来文献报道中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中药复方148首,统计分析发现在所使用的123种中药中,以淡渗利水、补阴、活血破血、行气及补益类中药为主,符合中医理论对泌尿系结石病因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5岁,四肢、躯干反复荨麻疹样皮损伴发热、关节痛1年.体检:双腋下和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散在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持续升高;血液免疫固定电泳示:IgM轻链κ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扫描示:右侧肱骨远端、双侧股骨中下段、左侧胫骨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加味荆芩汤治疗玫瑰痤疮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加味荆芩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予背部注射40μl抗菌肽LL-37 (浓度为320μmol/L),每12 h重复注射1次,共注射4次,以制备玫瑰痤疮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同时间点背部皮内注射40μl PBS溶液。造模成功后加味荆芩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加味荆芩汤4.35、8.71、17.42 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2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每日1次,持续5天。观察各组小鼠皮损变化,并进行红斑面积测定及红斑程度评分;取注射部位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皮损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β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RT-qPCR法检测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固有免疫关键因子[Toll样受体2 (TLR2)及下游分子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 (KLK5)、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与相关炎症...  相似文献   
6.
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色素痣1200例,标本做组织病理检查,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云南琵琶甲制剂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烧伤、外伤及手术后50例增生性瘢痕采用云南琵琶甲制剂局部外涂治疗,3次/d,疗程3个月;另取50例增生瘢痕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法使用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50例患者有效41例(82.00%),对照组50例有效27例(54.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12,P〈0.01)。结论云南琵琶甲制剂能够明显减轻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科应用名老中医刘复兴主任经验方-消炎润肤止痒散治疗浅部真菌类皮肤病200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选标准:2005年5月~2007年8月本科门诊确诊为手足癣和体癣200例(皮损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3%者),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其中男121例,女7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7.04±0.92)岁;病程1周~12年;手足癣139例,体癣61例.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在1月内未系统使用抗真菌药,7天内未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真菌类药物,局部有严重细菌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孕妇及儿童.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病多数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补法是常用之法。本文从补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作用、分类、配伍运用、需注意的相关问题等作相应探讨,旨在提高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