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一种利用气压辅助承载减小调整时螺旋副之间载荷的螺旋支腿及试验情况,并提出了螺旋支腿增加气压辅助结构,提高带载调整能力的应用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气压辅助螺旋支腿通过气动力平衡螺旋副调整过程所受的负载,从而能够减少转动摩擦阻力,减小驱动功率,提高其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马来酸酐和碳酸铵为原料,磷酸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合成了聚天冬氨酸(PASA),并对其阻垢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产物的相对分子量受聚合时间与聚合温度的双重影响,当聚合温度为170℃,聚合时间为2小时,产物对碳酸钙具有最佳的阻垢性能。通过室内动态试验表明该产物可运用于油田二次采油中,为阻垢剂与缓蚀剂保护生产管线,也可作为降粘剂运用于钻进液与堵漏液中。  相似文献   
3.
页岩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页岩气井完井后需要经过储层改造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而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与常规压裂施工相比页岩气非常规压裂施工规模大、施工设备设施多,通过对处于龙马溪组同一层位的A页HF-1井和B页HF-1井的施工对比分析,完善了适用于川东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开发的非常规压裂技术。  相似文献   
4.
碳酸岩盐储层裂缝广泛发育且分布复杂,在这类储层的钻完井过程中,井筒液柱压力作用于裂缝壁面,易造成裂缝的突然开启和闭合,极易引起漏失.因此,防漏堵漏的关键在于准确的预测地层中的裂缝宽度及变化规律.目前储层动态裂缝宽度预测国内外研究均较多,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动态裂缝宽度预测方法的发展情况,为此,从静态到动态,裂缝模型建立到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漏失控制技术等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展望,从而对动态裂缝宽度研究理论有一个新的认识,有利于钻完井过程中储层动态裂缝宽度预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何娟  黄福友  黄福玲 《控制与决策》2018,33(10):1833-1840
针对一个考虑风险规避供应商与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二级VMI供应链,应用条件风险价值(CVaR)准则刻画供应商的风险规避行为,提出由期权和成本分担构成的组合契约,构建以零售商为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探讨供应链协调策略以及风险规避对供应链协调和利润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商的最优生产量随着其风险规避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最优质量和服务水平与风险规避程度无关;当且仅当供应商风险规避程度较低时供应链才能实现协调,且供应商风险规避程度是影响供应链契约设计和利润分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代设计方法对缓释放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研究,缓释放装置主要由固定于发射台的牵制气缸、缓释放气缸、杠杆臂、牵制臂、摆开杆、供气系统等组成.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表明采用气簧式缓释放装置通过给牵制气缸充高压气体产生的牵制力,能够牵制相应载荷的要求;火箭在起飞后,本装置气体产生的缓释力使得火箭在要求的行程内,牵制力逐步递减...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气动隔膜泵输送常温推进剂的工作性能,对气动隔膜泵的水力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气动隔膜泵首次应用于常温推进剂加注系统,用于加注后的管路内残存推进剂的输送,有必要对其工作性能进行详细研究。本文通过试验方法,对不同供气压力条件下气动隔膜泵输送流量、气体流量以及双泵并联输送液体流量进行了测量,并对影响气动隔膜泵水力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供气压力的提高,气动隔膜泵输送液体的流量增加,输送气体的流量反而减小;两个减压阀供气时,双泵并联输送液体的流量是约单泵工作时的2倍。试验结果为隔膜泵抽吸常温液体推进剂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消声技术是噪声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噪声防治和治理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噪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文对气动消声技术进行了介绍,主要从气动消声技术分类、气动消声技术现存问题和气动消声技术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介绍,为气动消声技术理论研究、性能优化及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高压气动阀门模块化、集成化发展需求,研制了一种高压先导式二位三通电磁阀模块,借助AMESim软件对该电磁阀模块常开状态、常闭状态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验对该电磁阀模块在23 MPa压力下的常开响应特性和常闭响应特性进行验证,试验表明仿真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不大于8.27%,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