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斌  张瑾  隆泉  朱忠其  朱文杰  柳清菊 《功能材料》2004,35(Z1):3317-3319
为寻求抗菌剂及制品的抗菌性能的有效检测方法,本文对无机粉体抗菌剂、抗菌纸片、抗菌瓷砖、抗菌涂料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出抗菌结果,并对检测方法和抗菌效果进行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SO42-/Al2O3/La3 固体超强酸和辛酸亚锡复配作为丙交酯合成的催化剂.经多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较,进行多组实验发现该催化剂在较高反应压力下高产丙交酯的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催化剂、反应温度、脱水时间等对丙交酯的产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恺  隆泉  郑保忠 《云南化工》2003,30(Z1):57-60
介绍了毫微粒靶向制剂的载体材料、制备方法、囊芯药物以及毫微粒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水为介质,脲醛树脂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拟除虫菊酯微胶囊,详细讨论了反应体系pH值、系统调节剂及分散剂和反应体系浓度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首先在Fe3O4纳米粒表面,以吡咯、苯胺单体为原料,以硝酸(HNO3)为酸性掺杂剂,过硫酸铵[(NH4)2S2O8,APS]为氧化剂,分别采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了Fe3O4/PANI、PPY复合纳米材料吸附剂。其次研究了以上两种复合纳米材料Fe3O4/PANI、PPY对重金属离子Ag+的吸附性能以及吸附率与pH值的关系,发现以上两种吸附剂对Ag+具有高的吸附性,吸附率达到99.9%,且随着pH值的升高吸附率增大。最后采用SEM、FT-IR及EDX表征的方法,研究了吸附前后吸附剂的变化及吸附机理,表明吸附前后高分子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其中N原子是其吸附活性中心。以上两种磁性Fe3O4/PPY和Fe3O4/PANI二种复合纳米粒吸附剂,对于严重影响到水体生物存活的污水中银离子的除去和回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分离回收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定向筛选α-糖苷酶抑制剂,建立了抑制α-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试验为基础的筛选模型.采用此模型筛选从土壤和植物中分离的放线菌,其中菌株E-3519的发酵液对α-淀粉酶和蔗糖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菌株E-3519无气丝,基丝生长好,偶见孢囊,孢囊孢子游动迟缓;能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实验阳性,产生硫化氢,能使牛奶冻化;能利用大多数碳源;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无拮抗作用;可产生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E-3519主要生化特征及形态学特征与ATCC14539相似,命名为Actinoplanes utahensis var.。  相似文献   
7.
以Fe3O4纳米粒为原料,采用单体苯胺及吡咯进行表面原位聚合反应,分别制备了Fe3O4/聚苯胺(PANI)及Fe3O4/聚吡咯(PPY)两种复合纳米材料,经XRD、FT-IR、SEM表征,表明Fe3O4/PANI复合纳米微球粒径为40~60nm,Fe3O4/PPY纳米材料大小为100nm左右。研究发现在制备过程中,所得复合纳米材料的形貌受添加到聚合反应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显著,在无CTAB的制备过程中,复合纳米材料形成纳米颗粒结构,而在加入CTAB的过程中,所得复合材料则呈丝状纳米结构。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整CTAB的加入与否达到控制Fe3O4/PANI、PPY复合纳米材料形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周菁  付仁春  张筱丹  隆泉  郑保忠 《材料导报》2003,17(Z1):266-267,252
使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拟除虫菊酯微胶囊.研究了微胶囊特性的测量方法及改变部分实验条件对微胶囊特性的影响,由此确定了制备农药微胶囊的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9.
尿醛树脂微胶囊缓释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胶囊的控制释放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详细讨论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尿醛树脂微胶囊的囊心随时间的缓释曲线,并通过平均粒径,膜厚,表观扩散系数等相关参数揭示了不同因素对微胶囊释放速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运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聚苯胺/磺化酞菁铜(PANI/CuTsPc)超分子复合薄膜,并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电导率测试仪与热分析仪对复合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以及导电性、光吸收与热稳定性能的研究.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表明,PANI与CuTsPc具有良好的层层自组装特性,沉积过程具有均匀性与重复性,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均具有平而且宽的强吸收谱带;红外光谱表明,PANI和CuTsPc通过静电力的作用成功组装成膜,复合薄膜的共轭体系得到加强;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达到了0.3S/cm;热分析结果表明CuTsPc组分的加入使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