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工业技术   8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研究了具有较大负混合焓的Al_xCu_(1-x)对称扩散系合金的高能球磨固态合成反应。高能球磨时组元晶粒细化达纳米级,造成纳米晶界亚互溶,为室温固态合成反应创造了条件,球磨强度对反应进程影响显著,在x=0.3~0.7范围内仅形成一种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王学成  柴惠芬  王笑天 《金属学报》1995,31(19):300-304
采用端部淬火熄火方法分析了自蔓延合成Ni-25at.-%Al合金中的组织结构转变过程.研究表明:合金中的合成反应是从铝熔化后形成富铝合金溶液及富铝化合物处开始,然后再通过一系列中间过渡反应逐渐向γ′Ni_3Al产物相转化,其中液态反应物形成及其流动铺展,是形成快速放热反应及其自发扩展燃烧波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子衍射方法对Fe-1.83C马氏体室温时效时产生的有序相结构进行研究,确定其结构为偏离化学计量成分Fe_4C的γ′-Fe_4结构,称为γ′-Fe_xC(Ⅰ)(x=4-11)。碳原子位于单胞的1/2,1/2,1/2位置。该有序相单胞尺寸为:(a_M,c_M分别为马氏体单胞的a和c轴长度),它与母相完全共格,位向关系为(001)_Ⅰ∥(001)_M,[100]_Ⅰ∥[110]_M。根据γ′-Fe_xC(Ⅰ)晶体结构计算出的有序相衍射花样与实验得到的衍射花样全部吻合。  相似文献   
4.
铜钛合金调幅分解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Cu-52Ti(%,原子分数,下同)合金的调幅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确认调幅分解是Cu-Ti合金相变初期的过程之一。盐水淬冷不能抑制调幅分解,淬火态调幅波长约为57nm。研究表明,调幅分解与调幅组织的长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分别属于连续相变和非连续相变。这两个过程的波长长大动力学均符合λ3-λ30=kt定律,长大激活能分别为176kJ/mol和134kJ/mol。电镜下看到的调幅组织不能作为调幅分解发生的判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衍射方法对Fe-1.83C马氏体室温时效时产生的有序相结构进行研究,确定其结构为偏离化学计量成分Fe_4C的γ′-Fe_4结构,称为γ′-Fe_xC(Ⅰ)(x=4-11)。碳原子位于单胞的1/2,1/2,1/2位置。该有序相单胞尺寸为:(a_M,c_M分别为马氏体单胞的a和c轴长度),它与母相完全共格,位向关系为(001)_Ⅰ∥(001)_M,[100]_Ⅰ∥[110]_M。根据γ′-Fe_xC(Ⅰ)晶体结构计算出的有序相衍射花样与实验得到的衍射花样全部吻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TEM分析对Ni10%Ti(%,质量分数,下同)合金时效早期相变过程的研究表明Ni10%Ti合金过饱和固溶体先通过调幅分解机理分解为贫、富溶质区;随后富溶质区发生有序化,最后形成L12型有序相Ni3Ti。同时发现,淬冷抑制了该合金固溶体的相分解过程。NiTi合金时效相变过程中存在调幅分解与有序化两种失稳模式共存现象。  相似文献   
7.
高能球磨Si还原CuO的固态还原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Si和CuO粉末进行高能球磨制备了Cu和SiO2的复合材料。表明了一般条件下难以进行的固态还原反应,在高能球磨时可以发生;还原产物为纳米级的Cu和非晶的SiO2,还原反应的进程有赖于高能球磨的条件;利用高能球磨可以直接制备纳米级氧化物金属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膨胀仪等方法,对含稀土和不含稀土的4种低、中碳Si—Mn-V钢(20SiMn2V;20SiMn2VRE;40SiMn2V和40SiMn_2VRE)进行了淬火、回火过程中组织结构转变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可以细化低、中碳钢的奥氏体晶粒度;降低M_s点;细化马氏体板条束和板条晶尺寸;并增加中碳钢马氏体中位错亚结构的相对比例。而对低、中碳钢淬火回火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和热稳定性影响甚微。稀土元素明显地抑制了低碳马氏体在低温回火过程中的分解,阻碍板条晶内片状渗碳体的析出,并推迟其长大球化过程。稀土元素也明显地抑制了中碳马氏体中高温回火过程中粒状渗碳体的析出和球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超高强度钢疲劳塑性区内的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种低碳马氏体型超高强度钢疲劳断口薄膜试样的电子衍射分析表明,疲劳塑性区内的残余奥氏体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转变为马氏体.本文就这种应变诱发相变对疲劳性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比较了在中碳和低碳结构钢中改善其强韧特性达到超高强度钢水平的工艺措施和合金设计准则.系统地采用正交设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并运用微处理技术研究了Si-Mn-Cr-Ni-Mo-V系列低碳马氏体型超高强度钢的成分与性能的关系,得出了反应这一定量关系的回归方程.明确了碳和合金元素对这类钢强韧特性的主要贡献,从而得出该系列钢种的最优化成份范围.文中就典型成份钢种的强韧特性和组织结构关系,分析讨论了该系列钢种强韧化的本质,指出了发展低碳马氏体型超高强度钢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