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锅炉汽包系统的强耦合性和非线性及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存在控制精度低、调节时间长等问题,提出了利用基于数据的建模方法,对汽包系统进行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建模,并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泛化能力测试,然后利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法设计汽包液位优化控制器.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汽包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神经网络PID优化控制器在控制精度高、收敛速度快和鲁棒性强等方面都优于传统PID控制器.  相似文献   
2.
农网建设(改造)工程预结算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农网建设(改造)工程预结算软件的特点、设计思路及各个模块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智能电网时代对继电保护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立足学校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机原理及应用》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和网络化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电网与并网逆变器的稳定运行,提出一种基于PRBS信号注入的电网阻抗在线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并网逆变器向电网注入PRBS扰动信号来获得特定频率的响应电压和扰动电流,然后进行DFT变换,最后得到电网阻抗。仿真结果表明:PRBS注入法对电网的扰动较小,能够更好地测量电网阻抗,检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6.
对锅炉燃烧系统进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建模,利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迭代启发式动态规划(HDP)算法对锅炉燃烧系统进行优化控制,并对神经网络初始权值和效用函数进行改进后与传统的HDP算法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新能源并网逆变器在与电网交互引发的次/超同步振荡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此类振荡问题与并网逆变器的输出阻抗和电网阻抗特性密切相关。采用谐波线性化方法建立了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小信号输出阻抗模型,分析了不同电流控制策略对其输出阻抗的影响,通过阻抗比奈奎斯特判据分析了电网阻抗变化对系统稳定的影响。采用无源阻尼与有源阻尼相结合的方法抑制LCL滤波器的固有谐振尖峰,再根据公共耦合点电网阻抗的变化调节准比例谐振(quasi proportional resonance,QPR)控制器参数以及电容电流反馈系数,使系统阻尼基本保持不变,增强系统鲁棒性,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时域仿真与数值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渗透率较高、运行方式多变、故障状态下各测量量与传统配电网差别较大等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图论的集中式方向保护方案。利用电流、电压故障分量相位差判别故障方向,并将故障方向信息上传至保护主站;引入图论,根据网络拓扑的连接关系、断路器的开闭状态实时更新顶点-边邻接矩阵并存储故障方向信息;由矩阵中各行、列和网络顶点、边的对应关系生成网络图,再根据网络图中不同位置的故障特征对故障区域进行准确定位。以实例验证了该保护方案在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运行方式改变、网络重构等情况下均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客户程序的设计主要是指客户程序中OPC接口部分的设计。客户程序本身可以完成很多复杂的数据处理与显示功能,但需要通过OPC接门部分访问OPC服务器.对现场数据进行存取.OPC客户程序首先要实现浏览OPC服务器的功能,客户程序需要创建OPC基金会提供的OPC服务器浏览器对象,再通过该对象获得OPC服务器名称的列表。客户程序电可以通过枚举注册表中包含“OPC”子键的程序名来浏览符合OPC数据存取规范2.0的服务器。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课程化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通识选修课程美食与保健为例,通过让学生线下配伍、制作和展示美味保健食材成品,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任务中,旨在变革“思政建设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探索课程资源多元化及“劳思育人”新模式,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纳入课程思政的构建中,呼应新时代教育精神实质和目标内涵,从而创造出优质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