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分制管理强调教育主体发展的个性化.适应学分制管理特点,应加强自主学习课程教学.组织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须注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并改善课程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2.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面临实验师资不足和实验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建议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根据实验室资源状况,合理安排实验课开课时间,实行小班制教学,开放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用NaOH和CaO对某工业含甲醛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当NaOH和CaO的用量分别为0.8g·L~(-1)和0.24g·L~(-1)时,对废水中的甲醛实现有效的降解,将预处理后的废水通过电絮凝协同过硫酸盐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电解时间、pH值、电流密度、过硫酸盐投加量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为60min、pH值为5~6、电流密度为35mA·cm~(-2)、过硫酸盐投加量为0.5g·L~(-1)时,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了86.4%。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湿法浸出低钒钢渣中钒的浸出率,并为湿法浸出低钒钢渣中钒提供理论依据,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整个浸出过程,并考察温度、液/固比、浸出时间和搅拌速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液/固比为10:1以及4.0mol/L盐酸,过氧化氢8.0mL,浸取90min条件下,低钒钢渣中钒的浸出率可达到98.8%。通过正交实验和动力学推导,得到描述浸出过程的经验方程。低钒钢渣湿法浸出钒的动力学模型为未反应收缩核模型,浸出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7.21kJ/mol。该模型表明浸出过程中的控制步骤取决于边界层的扩散速度。提高温度、液/固比和浸出时间,均可增加钒的浸出速度,提高钒的浸出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了依靠软件提高微机抗干扰能力的方法。通过对RAM区的检验,区分出可恢复和不可恢复两种情况,以保证系统准确可靠地运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用NaF-SnCl2作还原剂的磷钼蓝光度法测定钢铁中磷的显色不稳定,进一步研究了该法的显色条件,并在显色体系中加入三乙醇胺作为显色反应稳定剂。结果表明,三乙醇胺对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显色液在室温下放置5 min后,能使磷钼蓝的吸光度值稳定50 min以上。当磷的含量在0.00~1.00 μg/mL 范围内时,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方法用于钢中磷含量的测定时,结果稳定,相对误差小于5%,RSD在1.5%~3.2%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8.7%~103.2%之间,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max,700 nm=3.18×104 L· mol-1· cm-1。方法容易掌握,适用于钢中磷含量的快速和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磁性MOFs材料Fe3O4@SiO2@UiO-66-SO3H,并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测试(BET)、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考察了溶液pH值、时间、温度、Co(Ⅱ)初始浓度对Fe3O4@SiO2@UiO-66-SO3H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8.3、温度为298 K下,Fe3O4@SiO2@UiO-66-SO3H对Co(Ⅱ)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06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Fe3O4@SiO2@UiO-66-SO3H在外加磁场下易从水溶液中分离,5次循环后仍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李艳秋  汤毅  彭银银  李鸿江  刘磊  刘德蓉  熊伟  刘宁  袁果园 《表面技术》2023,52(6):410-419, 438
目的 为了解决MOFs原料价格昂贵且吸附剂不易回收的问题,以废旧PET瓶为酸源制备UiO–66,在聚丙烯腈中掺杂UiO–66制备MOFs混合基质膜以提升膜材料对钴离子的分离性能。方法 先将废旧PET瓶解聚制得对苯二甲酸,再以对苯二甲酸为原料制备MOFs材料UiO–66,利用MOFs与聚合物良好的相容性,将UiO–66分散到聚丙烯腈(PAN)中,制得MOFs混合基质膜UiO–66–PAN,通过XRD、FT–IR、BET、SEM等对UiO–66–PAN的表面形貌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制备出UiO–66–PAN,当UiO–66掺杂量由0%增加到6%时,膜材料的比表面积随UiO–66的增加而增大;当UiO–66掺杂量继续增加到8%时,UiO–66出现明显聚集,导致材料的膜通量和截留率降低;当UiO–66的掺杂量为6%时,6%–UiO–66–PAN的膜通量和截留率最高,分别为2 654 L.m–2.h–1和49.71%。将UiO–66–PAN用于Co(Ⅱ)的分离研究,在pH值为8.3、温度为25 ℃时,6%–UiO–66–PAN对Co(Ⅱ)的吸附量为26.56 mg/g,吸附过程自发吸热,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经5次循环后对Co(Ⅱ)的去除率仍保持在80%以上。UiO–66–PAN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在金属离子分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结论 UiO–66的加入能增强膜材料对Co(Ⅱ)的吸附能力,多孔结构的MOFs材料能够增强混合基质膜对金属离子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9.
冯岐  何芳  刘德蓉  潘越  袁涛  徐靖  熊伟 《表面技术》2018,47(12):105-112
目的 通过引入稀土元素Er对中间层SnO2-Sb2O3进行改性,提高基体与活性层的结合力。在RuO2作活性层的基础上添加导电PPy(聚吡咯),增强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性能。方法 以Ti为基体,分别采用涂覆-热分解法和电沉积法制备SnO2-Sb2O3-Er中间层和RuO2-PPy活性层,应用X-射线衍射(XRD)考察掺杂不同比例的Er和C4H5N对晶相结构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能量散射光谱(EDS)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中间层和活性层的形貌、元素组成和物相结构,通过线性极化法(LSV)、电化学阻抗(EIS)和加速寿命测试对电极的析氧过电位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复合电极组成的电解工艺对页岩气返排废水进行处理,考察其降解有机物的能力。结果 在n(Sn4+):n(Er3+)=100:4时,形成的涂层晶粒尺寸最小,且相对未掺杂Er的中间层,掺杂后的表面裂纹减少,说明其可进一步阻止电极的钝化。PPy可对活性层进行有效改性,其加入后可使复合RuO2电极的析氧电位由1.6 V增至1.8 V,膜电极电阻由56.2 Ω降低到7.6 Ω,电极寿命由267天延长至391天,返排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93.7%。结论 Er的掺杂和PPy的加入可提高电极的电催化活性,且对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Ba3V2O8∶Eu3+纳米花的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静  傅亚  原金海  刘德蓉  田敉  王月 《功能材料》2012,(18):2564-2567
采用复合氢氧化物媒介法制备了Ba3V2O8∶Eu3+纳米花。利用SEM-EDS、XRD、TEM和XPS对晶体的形貌和尺寸、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是由厚度约20nm的纳米片组成的花状Ba3V2O8∶Eu3+纳米晶体。荧光光谱测定发现Ba3V2O8∶Eu3+晶体在紫外光和蓝光激发下都能产生591和612nm 2个强发射峰,表明其具有将紫外光和蓝光转换成红光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光转换和光发射领域。探讨了Ba3V2O8∶Eu3+纳米花的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