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历经10余年的发展,对于伴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CRT可改善多数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逆转左心室(左室)重构,降低心衰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然而,仍有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进行双侧肾交感神经切除,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能否缓解MI后心室重构并进行可能的机制探讨。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MI模型,实验分组为:MI组(n=10)、MI+RDN组(MI建模1周后进行RDN,n=10)和假手术组(n=10)。MI建模4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室重构程度和左心功能,对梗死边缘区心肌进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与MI组相比,MI+RDN组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升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s at end systole,LLüIDS)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s at end diastole,LLüIDD)减少(P均<0.05)。心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MI+RDN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的心肌纤维化程度较MI组减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与MI组相比,MI+RDN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TGF-β1表达减少(P均<0.05)。结论 RDN可以改善MI大鼠心室重构,提高左心收缩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局部下调心肌TGF-β1表达进而减少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毒症透析患者行腹部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肾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34例透析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微调透析方案后接受手术,术后3例合并冠心病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出院,随访60d均存活且完全恢复规律透析。结论在围手术期全面评估、综合施治及严密监控下,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可以接受腹部外科手术并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冠状动脉瘤是少见的并发症,但是一旦发生可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此引起临床上极大的重视。手术创伤、局部血管的炎症反应,支架贴壁不良及血管本身的结构特点等可能是冠状动脉瘤产生的原因。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瘤的方法有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相似文献   
5.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案均不甚理想.在对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和Th1/Th2平衡的转换分别在疾病的进展中分别起到关键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相互影响,从中既可以筛选出对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的检验指标,亦能够为药物及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拟就上述两过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肾移植患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对此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05年至2011年在我院心内科接受冠脉造影的6例肾移植患者,对一般资料、冠脉造影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肾移植患者中,3例冠脉造影阴性,另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确诊为冠心病的3例患者中,1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分2次行支架植入,共植入5根支架;1例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脉完全闭塞,植入2根支架;1例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提示3支血管多节段弥漫病变,未能植入支架.6例患者造影前和造影后肾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肾功能恶化.结论 对肾移植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显著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70岁以上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4月至2008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55例70岁以上T2DM合并CHD者(DMCH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以同期155例性别匹配的70岁以上不合并T2DM的CHD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血压、血脂、凝血、射血分数等临床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比较。结果:DMCHD组合并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NDMCHD组(P<0.05),其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NDMCHD组(P<0.05);DMCHD组左室射血分数(EF)显著低于NDMCHD组(P<0.01)。155例DMCHD患者,有35例初诊的DM患者(22%),若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而仅依靠FBG,则有14例DM患者漏诊(40%)。DMCHD组以弥漫病变为主(P<0.01),冠脉狭窄指数及闭塞的血管数显著高于NDM组(P<0.01)。结论:CHD患者DM漏诊率较高;DMCHD较之NDMCHD患者存在更多的CHD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