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区域尺度上荒漠灌木水分适应与分布格局相呼应关系,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与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下,红砂种群在<3 m尺度内均匀分布,在>32 m尺度内聚集分布,种群内部生态关系由竞争向促进转变;消除生境异质性后,种群在>30 m尺度下呈现随机分布,种内生态关系呈现减弱的趋势。红砂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生境异质性在大尺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水分利用深度由0—20 cm加深到60—100 cm;红砂种群的密度与多年降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样地的植被盖度变化主要受草本盖度影响,红砂植被盖度变化不显著。[结论]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分布格局受环境异质性影响。通过增加植株密度,红砂可以利用更深层的土壤水分适应环境胁迫。  相似文献   
2.
为更便捷地监测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沿岸沙丘移动速度并解析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沙丘为研究对象,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开展沿岸沙丘的季节性地貌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丘年移动速率1.08~2.27 m/a,多年平均输沙势为78.82 VU,年合成输沙势为25.92 VU,处于低风能环境,8~12 m/s等级风输沙势是年输沙势的主要部分,约占73.24%。方向变率(合成输沙势(Resultant Drift Potential,RDP)与输沙势(Drift Potential,DP)的比值)RDP/DP保持在0.30~0.46之间,属于中等变率。合成输沙方向RDD为57.83°~107.39°,与沙丘移动方向较为一致,西风组占全年输沙势的52.09%,是沙丘年移动的主要驱动力。2)沙丘移动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整体呈现春季移动速率快,冬末-春初次之,秋季与秋末-冬末相近,夏季移动速率最慢。其中,秋末-冬末、春季和秋季输沙势DP 8.48~20.49 VU,合成输沙势方向在90.02°~95.54°之间,RDP/DP值均在0.3~0.8之间,属于中等变率,西风组作用显著,这与年合成输沙方向及沙丘走向较为一致;冬末-春初和春末-夏季分别受东北风(NE)和南风组(SSE、S、SSW)作用,沙丘通过形态变化适应风向,移动速度降缓。季节输沙势主要集中在8~10m/s风速等级,约占整个季节输沙势的40.76%~56.93%。3)综合各季节和年际输沙势与沙丘移动距离呈线性正相关,拟合方程为y=1.02+0.006 62x(R~2=0.339,F=5.616,P=0.045),方程总体显著,输沙势可以表征该地区沙丘移动距离。基于无人机监测的沙丘运动研究综合显示,风况是该地区影响该地区沙丘移动的主要动力,其中西风组8 m/s以上风速是研究区沙丘移动的主要驱动力。风向变率和合成输沙势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一致时沙丘移动则快,不一致时则缓;无人机可在较大尺度上为沙丘移动提供更为便捷的监测服务,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地区沙丘移动的无人机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金耳不同生长发育时间栽培基质内物质降解与转化的变化规律,了解金耳对碳源的降解利用特点,为栽培培养基配方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金耳8个生长时间点[未接种(0 d),以及接种后20、25、30、35、40、45和50 d]栽培基质中含水量、pH、培养料湿重及干重、子实体鲜重及干重、木质纤维素组分的降解量,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内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金耳生长发育周期内,含水量由60.27%下降至39.00%。接种后25 d pH由5.50降至4.55,之后pH基本稳定在4.20左右,总体为酸性条件。培养料干重由最初的735.00 g/袋降至530.00g/袋,子实体鲜重产量为644.71 g/袋。总培养基失重率27.89%,其中,绝对生物学效率12.33%,呼吸作用消耗率15.56%。30~35 d为子实体生长第1次高峰期,40~45 d为子实体生长第2次高峰期。0~40 d呼吸作用随着金耳子实体生长不断增加。木质纤维素组分的吸收利用顺序依次为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其利用率分别为33.90%、32.79%和30.76%。生长前期(0~30 d)主要以非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生长后期(30~50 d)主要以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整个生长周期内所需的44.72%的碳源来自木质纤维素,55.28%的碳源来自非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结论】金耳生长发育周期内对非木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类物质的利用率高于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可从此方面考虑进行培养基配方优化,以提高生物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高黎贡山支脉云峰山35km2范围内的全部种子植物进行标本的采集和考察,对云峰山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峰山种子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该地区有种子植物92科247属431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7种,被子植物88科242属424种.分布类型多样,形成以热带亚热带成份为主的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5.
考证金耳的学名和分类地位的发展变化,介绍其曾使用的多个学名,最后认定刘新展等在经典分类学基础上结合分子分类学的研究成果所给出的金耳学名为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M. Zang) MillanesWedin,其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银耳纲Tremellomycetes、银耳目Tremellales、耳包革科Naemateliaceae、耳包革属Naematelia Fr.。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工厂化栽培金耳的氨基酸特征,评价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工厂化栽培金耳的氨基酸组成的测定,并基于现行国际模式,采用系统的模型评价其蛋白质品质。试验结果:金耳的蛋白含量为9.2 g/100g(干重),共检测到16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检测,半胱氨酸未检出),其中甜味氨基酸的含量高达4.4785 g/100g(干重),占总氨基酸的比率达41.5%,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达4.9746 g/100g(干重),占总氨基酸的比率达46.09%;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为48.9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95.85%,均高于FAO/WHO的标准;但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蛋氨酸和苯丙氨酸异常丰富,赖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ITS序列对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及栽培料中不同部位的真菌物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耳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Sterem hirsutum)菌丝组成的复合结构,两者相互混合交织构成子实体,栽培料中只含毛韧革菌.在菌包底部注射15 N-铵态硝酸铵,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腾冲云峰山35 km2范围内的全部种子植物进行标本的采集和考察,对云峰山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峰山种子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该地区有种子植物92科247属431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7种,被子植物88科242属424种。分布类型多样,形成以热带亚热带成份为主的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9.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食药用价值高,在非洲和亚洲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近年来驯化栽培成功,但人工栽培生物学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差,栽培规模小。为了进一步开发裂褶菌这一珍稀食药用菌,对我们筛选的其中一个优良菌株(LZJ-4)的最优碳氮源、最适PH值、菌丝体最佳培养温度、栽培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并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了出菇参数。结果表明:适合菌株LZJ-4的最优碳氮源分别为果糖和酵母膏,最适PH值范围为5. 0~5. 5之间,最适温度范围为28℃~30℃;筛选出的最优栽培培养基为配方①;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出菇最佳参数为温度22. 34℃、湿度为90. 31%、二氧化碳浓度698. 98%,预测最大产量为47. 48kg/200袋。结合实际生产,将参数调整为温度22. 3℃、湿度90. 3%、二氧化碳浓度699%,验证试验表明此模型能较好的预测菌株的出菇参数。  相似文献   
10.
对已驯化的的6个裂褶菌菌株进行栽培比较,以菌丝生长速度以及子实体的菇形、产量、生长周期为考察指标。试验结果表明:LZJ-4的朵型类似菊花,菌丝长速4.68 mm/d,生物学转化率10.8%,生长周期20 d。LZJ-4符合规模化生产要求,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