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1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景玲  李慧  潘静 《食用菌》2006,(Z1):78-80
通过单因子平行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裂褶菌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实验表明:发酵基质中影响裂褶菌多糖发酵的顺序为羧甲基纤维素>酵母膏>黄豆粉>葡萄糖>NH4NO3,其中基质中1.4%~1.6%的羧甲基纤维素对裂裙菌多糖发酵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机溶剂盐溶液分离二醇型人参皂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分离二醇型人参皂苷最佳的有机溶剂及其用量。采用二醇型人参皂苷单体在有机溶剂CaCl2盐溶液中的不同溶解度进行萃取,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得出最优的有机溶剂及其用量。结果显示丙酮CaCl2盐溶液分离二醇型人参皂苷效果最佳。分离萃取二醇型人参皂苷最佳条件为皂苷(g):5% CaCl2(mL):丙酮(mL)=4:5:35。  相似文献   
3.
张志宏  常景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98-10399
[目的]研究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的莽草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发酵生产D-核糖的发酵条件。[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为出发菌株,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并利用种子罐和发酵罐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接种量为10%时,D.核糖产率最高;发酵前期的适宜pH值约为7.2,发酵中后期的适宜pH值在偏酸性范围内;37℃下D-核糖的产率最高;摇床转速为170r/min时,D-核糖的产率最高。极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D-核糖产率的影响依次为:酵母粉〉(NH。),SO4〉玉米糖〉Mn-SO4〉玉米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糖20%+酵母粉0.6%+(NH4):SO40.5%+MnSO40.05%,最佳pH值为7.2。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的适应能力强,转糖率高,其平均D-核糖产率为108.6mg/L,最高达127.1mg/L。[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枯草芽孢杆菌CB.sems.10发酵生产D-核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参皂苷尤其是稀有人参皂苷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但在人参中含量极其稀少.通过运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4种真菌转化人参皂苷Rc和Rd生成稀有皂苷的代谢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种真菌均具有较强转化人参皂苷Rc和Rd的能力.其中,转化人参皂苷Rc的主要代谢途径推测为Rc→Mc1→Mc→CK→PPD;而在转化人参皂苷Rd的过程中可能存在2条代谢途径,其中主要途径推测为Rd→F2→CK→PPD,而另一条途径则由人参皂苷Rd直接转化为Rg3.试验结果为进一步通过优化试验条件积累代谢产物Rg3或CK,以及分离纯化相应的人参皂苷糖苷酶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茯苓多糖发酵过程中碳源、氮源、pH值对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玉米粉、蛋白胨均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多糖的形成,其作用大小为碳源>氮源>pH值。并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茯苓多糖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玉米粉4%、蛋白胨0.4%、麸皮6%(、NH4)2SO40.2%、MgSO4.7H2O 0.05%、KH2PO40.1%。利用此培养基在10 L发酵罐上进行发酵,茯苓多糖含量最高可达16 g/L。  相似文献   
6.
人参皂苷尤其是稀有人参皂苷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但在人参中含量极其稀少。本研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两株酵母发酵液的粗酶提取物转化高含量人参皂苷Rb1和Rc生成稀有皂苷Rd和Rg3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酵母菌株18S r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对以上菌种进行了初步分类鉴定。结果显示,两株酵母菌均可产生水解Rb1生成Rd及其他产物的人参皂苷糖苷酶,也均可产生水解Rc形成Rg3及其他产物的人参皂苷糖苷酶;Rc转化形成Rg3并非Rc转化的主要途径;两株酵母菌株在分类地位上均属于酵母菌属。  相似文献   
7.
在探索次黄嘌呤最佳流加方式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后期流加次黄嘌呤对发酵液菌体浓度、pH值、残糖含量以及鸟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加次黄嘌呤的最优方式为:流加浓度4.7%,发酵40h流加2mL,56h再流加1mL,次黄嘌呤利用转化效果较好;次黄嘌呤流加对发酵液菌体浓度和pH值基本无影响,次黄嘌呤流加对发酵液残糖含量影响较为显著,最高为对照的2倍;次黄嘌呤流加使得鸟苷产量提高了31.27%。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栝楼籽油凝固的原因,找出栝楼籽油黏性变化的分子结构基础,以紫苏籽油为参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紫苏籽油和栝楼籽油紫外光谱扫描和分析,并与用马来酸和共轭亚油酸作为孤立双键和二共轭双键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进行比对,分析了栝楼籽油和紫苏籽油不饱和脂肪酸所含的共轭双键类型和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苏籽油不饱和脂肪酸中仅含孤立双键,含量达365.8 mg/mL,而瓜蒌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中除含孤立双键外,均含有三共轭双键。此外,黄色栝楼籽油还含有二共轭双键(含量为197.01 mg/mL)。栝楼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一定量的二、三共轭双键,易发生加成、聚合,致使其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凝固点降低、黏性增大,此为栝楼籽油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杰  常景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280-1281
以小麦的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进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在MS+2,4-D(3.0 mg/L)+VB1(1.0 mg/L)的培养基中,成熟胚可较高频率的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2.3%,但愈伤组织质量较差;在低浓度2,4-D和添加了ABA的继代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质量明显改善,胚性愈伤组织增加.筛选继代的胚性愈伤组织置于分化培养基MS+6-BA(1.0mg/L)+KT(4.0 mg/L)+NAA(0.3 mg/L)中,分化率达73.18%.该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以成熟胚为外植体的小麦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氨基酸复合叶面肥在小麦生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宏  常景玲  田养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71-11472
[目的]探讨氨基酸复合叶面肥在小麦生长中的作用,以探求高质量的叶面肥及施用方法。[方法]于小麦拔节、孕穗、齐穗、灌浆4个生长期喷施氨基酸复合叶面肥,对其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啧施1次、2次、3次、4次比CK组均有提高。尤其啧施4次比CK组在成穗率、千粒重、穗重、穗粒、其产量分别提高6.12%、3.43%、9.66%、6.95%和16.39%。喷施1次、2次、3次、4次比CK有逐次递增的情况,即0〈1〈2〈3〈4,而且较显著。[结论]微量元素对提高植物新陈代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