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海藻-昆布"治疗甲状腺结节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海藻、昆布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标准化;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甲状腺结节相关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通过R语言和Bioconductor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将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结果: 筛选后得到海藻、昆布共11个活性成分,194个相关靶点,核心靶点有AKT1、IL-6、VEGFA、CASP3等;GO分析得到129个相关过程,KEGG分析得到155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 "海藻-昆布"治疗甲状腺结节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海藻-昆布"的临床应用以及甲状腺相关疾病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药炮制理论和文献研究,探究炮制和煎煮方式对化痰祛湿活血方中18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丹参素钠、绿原酸、阿魏酸、金丝桃苷、芦丁、橙皮苷、槲皮苷、丹酚酸B、槲皮素、柚皮素、水飞蓟宾、山柰酚、芹菜素、橙黄决明素、23-乙酰泽泻醇C、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b1、丹参酮ⅡA等18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结果分析。结果:炮制前后混煎水煎液中绿原酸、芦丁、丹酚酸B、水飞蓟宾、山柰酚、芹菜素、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b2、丹参酮ⅡA含量均高于单煎水煎液;单煎水煎液中丹参素钠、阿魏酸、橙皮苷、槲皮素、柚皮素、23-乙酰泽泻醇C均高于混煎水煎液;无论单煎还是混煎炮制后的组方中柴胡皂苷b2含量升高,而原方绿原酸、阿魏酸、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23-乙酰泽泻醇C、柴胡皂苷b1、丹参酮ⅡA含量降低;PCA结果分析表明,46.2%的差异由煎煮方式引起,29.8%由炮制引起的;芦丁、山柰酚、橙皮苷、柴胡皂苷b2、橙黄决明素、水飞蓟宾、阿魏酸是不同煎煮方式的差异成分,芦丁、丹参素钠、丹酚酸...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中黄中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甘草查尔酮A及甘草次酸6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比较甘草转化成人中黄前后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的变化情况,评价人中黄样品的质量,为建立其科学制备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采集时间100 min,流速1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7 nm。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G检验3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批市售人中黄样品中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4~0.23,0.25~0.66,0.17~0.37,0.33~3.42,1.54~15.21,0.03~0.95 mg·g~(-1)。甘草中这6种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64,0.32,0.17,0.50,22.46,0 mg·g~(-1)。相比甘草,市售人中黄中甘草苷含量下降了98.17%,甘草素升高了40.63%,异甘草素升高了17.65%,甘草酸下降了76.80%,甘草查尔酮A升高了68.00%。甘草与人中黄具有本质差别,不同方法制备的人中黄及12批市售样品间均具有一定差异。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当前市面流通的人中黄样品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明显,可能是由于人中黄的制备工艺存在差异或原料甘草品种不同所致,且在某种程度上氨化环境对于人中黄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在感官评价基础上,比较壁虎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探讨壁虎不同炮制方法的矫臭作用。方法 分别制备壁虎生品、炒黄品、醋炙品、酒炙品、滑石粉烫品与滑石粉烫后喷白酒品,请10位气味评定人员依次对6种样品进行感官评价评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出关键臭气成分,并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以水溶性浸出物和蛋白质含量为内在指标,感官评价评分与差异性成分含量排序为外在指标,分别赋予其权重0.25,计算壁虎生品与炮制品综合得分,以评价各炮制方法的矫臭作用强弱。结果 壁虎生品、炒黄品、醋炙品、酒炙品、滑石粉烫品与滑石粉烫后喷白酒品的感官评价平均评分分别为1.6、5.2、6.2、6.1、7.2、8.0分。ROAV结果表明影响壁虎气味的关键成分为2-乙基-3,5-二甲基吡嗪、异戊醛、三甲胺、1-辛烯-3-醇、正辛醛、壬醛、2-甲基萘、γ-辛内酯、2-庚酮与苯酚。主成分分析(PCA)将生品与炮制品显著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生品与炒黄品、醋炙品、酒炙品、滑石粉烫品、滑石粉烫后喷白酒品之间分别存在16、13、16、16、16个差异成分;其中共有差异成分4种,即差异臭气成分2-甲基萘与2-乙基对二甲苯的含量均降低,差异香气成分2-癸酮与2,3,5-三甲基吡嗪的含量则均升高。综合评分结果显示,各炮制品的矫臭作用由高到低为滑石粉烫品>酒炙品>醋炙品>炒黄品>滑石粉烫后喷白酒品。结论 滑石粉烫法为改善壁虎臭气较优的方法,可为壁虎的炮制矫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梳理古籍中有关"人中黄"的记述,查阅其应用功效,为恢复和改善人中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查阅历代古籍医书及本草著作中有关"人中黄"的应用记载,载述总结其药性功效及应用。结果:"人中黄"是由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后的制成品。有关详细炮制方法的记载,较早出现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其性寒凉,味甘、苦、咸,归心、胃经,主要具有解毒辟瘟、清热透疹的作用,古代医家多用于大头瘟、天行热、痘疹、白喉等。人中黄的临床应用经历了元明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成熟的一个过程,清代留存有大量的临床医案记载,临床配伍十分的丰富,药性功效认识深刻,但是近现代以来人中黄的使用研究已淡出临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