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丹红注射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酸-水-甲醇-乙腈(1∶50∶12∶37)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6 nm,柱温35℃。结果:丹酚酸B含量在0.025~0.400 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110 901.106 C+17.220(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3%(RSD=0.56%),符合分析要求。结论:采用HPLC法测定丹红注射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该法重现性好,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单胺重摄取抑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综述了2004~2010年间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发现具有5-HT、NA重摄取抑制(选择性抑制或双重抑制)活性的新结构及部分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的影响。结果:丹红注射液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和NO、NOS水平。结论:丹红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前,当可的松被成功地从动物组织中提取后不久,Hench等即发现其具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自此免疫抑制剂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抑制剂种类繁多,但目前认为其作用机理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即调节基因表达、烷化作用、抑制激酶/磷酸酶、抑制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抑制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本文就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潘磊  韩永鹏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9):1778-1780
近年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在临床抗高血压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ARB类药物是血管紧张素受体Ⅱ(AngⅡ)拮抗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后又一类作用于RAAS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此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AngⅡ与受体结合达到抗高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成药品种数和临床使用日益增长,合理用药问题日趋突出,但目前缺少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中成药处方合理性评价的技术规范和指导。针对这一亟须解决的问题,北京市卫计委基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组中成药学组会同北京市10余家二、三级医院的一线临床中药师,在前期工作和现有认识基础上,编写了本共识。本共识的编写遵循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关于指南编写的建议,参考国内外权威、常用的Delphi专家咨询法和GRADE证据评价系统,采取最新的共识报告形式完成。最终形成的共识涉及点评工作的组织管理、适应证和遴选药品点评、用法用量和疗程点评、联合用药点评4部分共27条"陈述",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成药处方点评提供技术参考和学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的影响。结果:丹红注射液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和NO、NOS水平。结论:丹红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韩永鹏  王晓玲 《中国药师》2020,(11):2146-2150
摘要: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黄连素(100,200,400μmol·L-1)分别加入EPCs中孵育进行活性检测,选取最佳作用浓度。将最佳浓度的黄连素与高糖(40 mmol·L-1)共孵育,诱导小鼠骨髓来源EPCs损伤,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不同时间点(24 h和48 h)的细胞活性;通过小管形成、迁移和黏附能力检测EPCs功能;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筛选出200μmol·L-1为黄连素最佳作用浓度;黄连素显著提高高糖诱导的EPCs细胞活性(P<0.05);显著改善EPCs的小管形成、迁移和黏附功能(P<0.05);显著上调高糖诱导的EPCs的NO含量和SOD活性(P<0.05)。结论:黄连素可能通过调节高糖诱导的NO和SOD水平改善EPCs功能。  相似文献   
10.
奥沙利铂过敏反应临床可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和其他全身症状,多发生于多疗程用药后。致敏机制可能与体内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皮肤敏感试验、降低静脉滴注速度、接受药物预处理及脱敏疗法可降低奥沙利铂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