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糖尿病足病患者分别行动脉旁路术、膝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47例糖尿病足病患者静息痛完全缓解,9例截趾术后伤口愈合,6例仍有间歇性跛行,5例血运重建术无效后行膝下截肢;患者术后ABI 0.62±0.04较术前ABI 0.42±0.048显著增高(P<0.05)。结论通过行动脉旁路术、PTA和自体干细胞移植术等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3.
吴海峰  陈林宝  陈福宝 《宁夏医学杂志》2012,(12):1194-1196,1188
目的探讨Akt和mTOR蛋白是否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肾透明细胞癌标志和药物靶向治疗的靶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6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Akt和mTOR的蛋白及mRNA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kt和mTOR蛋白及mRNA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均呈低表达(P<0.05);mTOR和Akt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 Akt、mTOR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高表达与肾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一种新的肾细胞癌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神经节苷脂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脑干损伤为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病情复杂,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70%。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48例,其中常规综合治疗26例,综合治疗加用神经节着脂GM1治疗22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医学数字化可视技术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手足外科收治的63例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再行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对其病情进行诊断评估,并对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周围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出现血管狭窄22例,闭塞11例,血管扩张12例,血管破裂8例,静脉瓣关闭不全10例;DSA检查中,出现血管狭窄20例,闭塞10例,血管扩张10例,血管破裂8例,静脉瓣关闭不全8例。数字化可视技术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率高于DSA(100.00% vs 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当中使用数字化可视技术,可对病灶予以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数字化可视技术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应用尚未普及,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更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60例外伤性脑血管痉挛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实验组为尼莫地平和丹参联合用药组,对照组为尼莫地平单独用药组,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实验组,30例病人发病后第三天始口服国产尼莫地平片剂40mg,每日3次,连续用药14~21天,从第三天开始同时静滴国产丹参注射液16mL,每日1次,连续用药14~21天。对照组:30例病人单独使用尼莫地干片剂,剂量、用药途径及用药时间与实验组相同。结果:脑功能恢复率,实验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P<0.05。结论:尼莫地平和丹参联合用药的疗效要优于单独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泼尼龙与常规剂量地塞米松在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中的疗效比较。方法:重度颅脑外伤病人81例,男性65例,女性16例;年龄37±s17a,分为甲泼尼龙治疗组及地塞米松对照组,伤后6h内治疗组给予甲泼尼龙30mg/(kg·d)×1d,随后10mg/(kg·d)×3d,以后7d逐渐减量至停药。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地塞米松20~40mg/d[1]×5d,以后2wk内逐步停药。结果:治疗组死亡率19%,对照组死亡率42%(P<0.05),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预置防黏连膜配合颅骨三维(3D)预制体在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80例单侧预行大骨瓣术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预置防黏连膜,对照组未置.颅骨缺损部位应用计算机3D重建EH(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复合型颅骨预制体进行修补.分别对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应用CT对两组颅骨修复后的头颅外观形态以自身健侧数据作镜像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头颅外观对称、整容效果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此新法修补缺损颅骨,能使患者恢复原有外形,达到完美的整容效果;降低患者术中手术风险;为临床医生寻求简便、迅速、安全的颅骨修复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缝合帽状腱膜25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神经外科自1996年起,对251例去骨瓣减压术病人,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替代丝线缝合帽状腱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颅内肿瘤患者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观察,在国内文献中报道较少。本文随机对明确诊断的17例各种颅内占位病变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了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并与健康人球结膜微循环进行对比,以探讨颅内占位病变导致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