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tumor,NET)临床少见,约占消化道肿瘤的0.4%~1.8%,整个胃肠道都能发病,以直肠、胃、阑尾等部位常见,多为良性肿瘤,但有少数具有恶性肿瘤特点,其生物学特性、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很大.小肠NET临床罕见,本文报道我院诊治的小肠NET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小肠NET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胃镜下胃黏膜结节样隆起与幽门螺杆菌(Hp)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检查阳性367例,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及1分钟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参照直观模拟评分图给予分级比较。同时给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予以正规根除Hp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294例(80.11%),在正规根除Hp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结节样隆起消失28l例(95.58%),明显减轻13例。病理提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问为大量淋巴细胞侵润,异型增生127例(34.60%),癌变5例(1.36%)。结论:慢性胃炎胃镜下结节样隆起改变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是治疗该类胃炎较为有效的手段;长期HP感染部分病例将导致胃黏膜萎缩及癌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我国克罗恩病(CD)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I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为轻(20例)、中(18例)、重(16例)3组.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方法分别检测轻、中、重各组CD患者规范性治疗前后的外周血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结果,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外周血IGF-I和IGFBP3对CD的临床意义.结果:(1)中重度CD患者外周血IGF-I值分别为104.78μg/L±16.28μg/L和77.50μg/L±12.46μg/L,IGFBP3值分别为2.83mg/L±1.02mg/L和1.93mg/L±0.65mg/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并随着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均P<0.05).轻度组IGF-I及IGFBP3值较对照组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2)中重度CD经治疗有效后IGF-I值分别为122.75μg/L±27.14μg/L和102.31μg/L±29.24μg/L,IGFBP3值分别为3.85mg/L±0.92mg/L和3.35mg/L±1.35mg/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CD)的价值。方法 对33例CD患者行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图像,并与内镜和(或)消化道造影结果相对照;对肠壁血流进行分级,并检测C反应蛋白(CRP)。结果 CD超声主要表现为受累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呈"靶环征"、"三明治征";增厚肠壁回声层次多消失,内膜面呈平板状或"鹅卵石样改变";超声可显示深裂隙状溃疡及较大的黏膜溃疡、并能发现肠管蠕动异常。CD易并发肠管狭窄、炎性包块、肠瘘、穿孔及脓肿;受累肠壁周围出现"爬行脂肪征"。病变类型以小肠-结肠型最多见(16/33,48.48%),其次为小肠型(11/33,33.33%),结肠型占15.15%(5/33),胃-回肠型占3.03%(1/33)。受累肠壁血流分级与CRP存在显著相关(r=0.59,P<0.01),一致性中等(Kappa=0.58,P<0.01)。结论 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在CD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特点,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预后.方法:收集我院30例重症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BD发病特点及病情加重原因,总结临床护理特点.结果:感染、焦虑和劳累是IBD重要的诱发因素,不规则用药及缺乏用药依从性是IBD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结论:加强心理、症状及用药护理有助于提高IBD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伪膜性肠炎患者TL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2例伪膜性肠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和益生菌治疗组。观察两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副作用的发生率。收集伪膜性肠炎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TLR4的表达量,观察益生菌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1)益生菌治疗组平均症状改善时间为(9.4±3.2)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2.6±3.8)d。益生菌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为9.1%,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7.3%(P<0.05)。(2)伪膜性肠炎患者TLR4表达量为0.732±0.08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92±0.020(P<0.01)。经治疗有效后TLR4的表达明显下降,益生菌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为0.306±0.057(P<0.05)。结论益生菌能有效治疗伪膜性肠炎,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管活性肠肽在调节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活性肠肽(VIP)是由2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脑肠肽.它既是一种胃肠激素,同时又是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递质,并参与调节肠黏膜的机械、化学、免疫屏障及肠道动力,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坏死关键调控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RIP3)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AP患者84例分为轻型AP(MAP组,52例)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SAP组,32例),发病后1、3、5d取外周血5 ml,提取单个核细胞,行半定量RT-PCR检测RIP3的表达.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结果 MAP组和SAP组发病后RIP3的表达均高于C组(P<0.05);发病后3d的RIP3的表达均达高峰(0.422±0.086和0.882±0.122),SAP组高于MAP组(P<0.05).结论 RIP3参与AP的发病,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我科采用ESD治疗的21例LST患者,分析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21例行ESD治疗的LST,ESD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0.48%(19/21);切除病灶直径1.1-10 cm,平均(3.7±3.1)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115 min,平均(75±46.5) min;2例出现术中穿孔,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其中癌变2例,余均为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治疗LST的整切率高,操作时间短,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