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分析防风与其伪 品水防风化学成分的差异,结合薄层色谱法鉴别防风药材真伪。方法以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 (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4 mL·min-1;进样量:1 μL。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ESI),在负离子 模式下对色谱流出物进行检测,检测范围(m/z)100~1 500。以6’’-O-apiosyl-5-O-Methylvisammioside 为对照 品,对防风药材和水防风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在鉴定得到的29 个化合物中,防风有22 个化学成 分,水防风有23 个化学成分。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得到6’’-O-apiosyl-5-O-Methylvisammioside、花椒毒素、 divaricatol、3’-O-2-乙酰亥茅酚、白花前胡乙素、3-(((3R,4R,5S)-6-((((3R,4R)-3,4-dihydroxy-4- (hydroxymethyl)tetrahydrofuran-2-yl)oxy)methyl)-3,4,5-trihydroxytetrahydro-2H-pyran-2-yl)oxy)-5-hydroxy-2, 2,8-trimethyl-3,4-dihydro-2H,6H-pyrano[3,2-g]chromen-6-one 及其异构体7 个差异化合物。薄层色谱中水 防风药材和对照品在相应位置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可鉴定为防风伪品。结论以UPLC-Q-TOF-MS/MS 技术结合薄层色谱法建立了防风和水防风化学成分的鉴别方法,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为防风药材的质 量评价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胚胎培养法与集合培养法两种不同培养方式对优质卵裂期胚胎囊胚培养结局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在本中心首次接受IVF/ICSI治疗并行单囊胚移植的206位患者。按培养方式不同将入选人群分为两组:单胚胎培养组(A组,n=118,培养优质卵裂期胚胎696枚);集合培养组(B组,n=88,培养优质卵裂期胚胎585枚)。统计分析两组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和可利用囊胚率以及移植后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的差异。结果两种囊胚培养方式的患者基线资料如女方年龄、获卵数和第3天(Day3)优质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率、优质囊胚率以及第5天(Day5)囊胚形成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的HCG阳性率(79.55%vs. 70.34%)、临床妊娠率(64.77%vs. 61.02%)和继续妊娠率(56.82%vs. 47.46%)有升高趋势,而早期流产率(10.53%vs. 11.11%)有降低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单胚胎培养法相比,集合培养法培养Day 3优质卵裂期胚胎并不能显著改善胚胎囊胚培养结局及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黄芪益肾颗粒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CORTECS UPLC T3色谱柱(2.1mm×150 mm,1.6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0.1%冰醋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25 mL· min-1;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Hamilton-Thorn IVOSⅡ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IVOSⅡ)及西班牙SCA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SCA)的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系统对精液参数检验结果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8年9~10月99例就诊患者的精液标本,根据精子浓度分为3组:A组(15×10~6/ml)、B组[(15~50)×10~6/ml]和C组(50×10~6/ml)。采用IVOSⅡ、SCA及显微镜人工方法对同一精液标本同时检测,比较IVOSⅡ和SCA对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活率检测的一致性以及重复性。结果:IVOSⅡ与SCA对A组精子浓度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显微镜人工方法[(10.24±4.60)×10~6/ml、(10.20±5.11)×10~6/ml vs(8.45±4.15)×10~6/ml,P0.05],但是IVOSⅡ与SCA对B组[(30.95±11.84)×10~6/ml、(31.81±12.90)×10~6/ml vs(29.14±10.65)×10~6/ml]以及C组[(102.14±45.97)×10~6/ml、(109.48±46.32)×10~6/ml vs(104.74±41.87)×10~6/ml]精子浓度的检测结果与显微镜人工方法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IVOSⅡ与SCA分别对B组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24.21±14.62)%vs(23.92±15.42)%]与活率[(37.48±19.34)%vs(37.69±16.61)%]以及C组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0.80±12.06)%vs(32.98±16.10)%)]与活率[(44.50±15.62)%vs(47.26±17.46)%)]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IVOSⅡ对A组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8.54±12.96)%vs(22.90±12.88)%]与活率[(26.97±14.05)%vs(34.90±15.18)%]的检测结果显著低于SCA(P0.05)。SCA及IVOSⅡ对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活率检测结果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CV值均15%)。结论:IVOSⅡ与SCA精子质量分析仪对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活率的检测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对于低浓度精液的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活率的检测结果可比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行冻融单囊胚移植的1 76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形成时间和胚胎质量分为4组,其中移植胚胎为第5天(D5)优质囊胚者设为A1组(n=635);移植胚胎为D5非优质囊胚设为A2组(n=199);移植胚胎为D6优质囊胚设为B1组(n=418),移植胚胎为D6非优质囊胚设为B2组(n=509)。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等,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BMI)及囊胚形成时间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A1组与B1组的BMI、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及不孕年限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与B2组的不孕年限、BMI、早期流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B2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优质胚胎组中,囊胚形成时间是引起两组间临床妊娠率差异的显著因素[OR=2.240,95%CI(1.592-3.152)](P0.05)。结论在冻融单囊胚移植时,若移植胚胎为优胚,则囊胚形成时间对于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当移植囊胚为非优胚时,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D5囊胚移植妊娠结局优于D6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卵裂期胚胎和囊胚期胚胎重复冷冻复苏后的种植潜能及移植后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本科室复苏玻璃化冷冻胚胎后取消移植,胚胎经重复冻融后再次解冻周期57个。排除混合移植单次冻融胚胎的周期后,最终收集完全移植重复冻融胚胎周期数37个,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从同时期移植单次冻融胚胎的患者中匹配出59个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和39个囊胚移植周期作为对照组,分析重复冷冻胚胎复苏后的存活率及移植后的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胎分娩率等临床指标。结果重复冷冻卵裂期胚胎复苏存活率为96.49%(55/57),重复冷冻囊胚复苏存活率为95.83%(23/24),移植后种植率、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胎分娩率等临床结局与对照组单次冻融胚胎移植后的结局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复冻融胚胎移植后的临床结局与匹配条件下的单次冻融胚胎的临床结局无显著性差异。重复冷冻可以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复苏周期取消移植后胚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苏陈合剂指纹图谱及6种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色谱柱为Waters CORTECS UPLC T3 (2.1 mm×150 mm,1.6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30 ℃,流速为0.2 mL·min-1,进样量为1 μL,检测波长为280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拟合苏陈合剂U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及TOPSIS分析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测定其中6个化学成分含量。结果:建立了苏陈合剂UPLC指纹图谱,共确定23个共有峰,指认其中8个成分,并建立没食子酸、咖啡酸、野黄芩苷、芸香柚皮苷、橙皮苷、迷迭香酸6个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12批苏陈合剂样品可聚为2类,S1~S8聚为Ⅰ类,S9~S12聚为Ⅱ类。主成分1~3是影响苏陈合剂质量差异的主要因子。峰2、19、22、1、23、20、21可作为质量差异标志物。TOPSIS分析结果表明,S1质量最佳,S9质量较次。结论:建立的苏陈合剂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用于其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鉴定小儿清咽颗粒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XB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7 μm),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体系,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以正、负离子模式采集多级质谱碎片信息。结果 通过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结合参考文献数据以及对照品确认,共鉴别出59个化学成分,包括5个环烯醚萜类,15个有机酸类,5个色原酮类,14个黄酮类,4个木脂素类,9个苯乙醇苷类,2个核苷类,2个酚类及3个其他类,并对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灵敏、高效,可应用于小儿清咽颗粒各类化学成分的鉴定分析,为研究小儿清咽颗粒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小儿清咽颗粒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新绿原酸、绿原酸、连翘酯 苷A、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橙皮苷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XB C18 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 284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 A 版)及SPSS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CA)、 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建立了小儿清咽颗粒的UPLC 指纹图谱及同时 测定6 个成分的方法,确定了14 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7。特征成分新绿原酸(2 号峰)、绿原酸(3 号 峰)、连翘酯苷A(9 号峰)、异绿原酸B(11 号峰)、异绿原酸A(12 号峰)、橙皮苷(13 号峰)分别在26.150~ 261.500、27.177~362.358、38.250~765.000、7.670~230.100、9.840~98.400、4.124~72.170 μg·mL-1 范围内呈良 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101.23%、100.57%、99.32%、98.01%、96.12%、97.92%;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 析可将10 批样品聚为2 类。结论所建立的UPLC 指纹图谱和定量测定分析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为全 面控制小儿清咽颗粒的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胚胎培养皿(以下简称培养皿)从胚胎培养箱取出后放置于恒温热平板(以下简称热平板)上时胚胎培养微滴(以下简称微滴)内的温度变化及放回4种不同类型胚胎培养箱后的复温时间。方法本研究选择4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化培养箱,#1为大型箱式培养箱;#2为小型箱式培养箱;#3为桌面干式培养箱;#4为桌面湿式培养箱。将商品化的温度测定仪温度探头偶联在胚胎培养皿上,自组装一套简易装置实现对培养皿内微滴温度检测。将胚胎培养皿从CO2培养箱取出后放置在热平板上,采用该装置每30s测量一次培养皿中微滴内的温度的变化,温度下降至30℃时分别将培养皿放回4种不同培养箱中,记录温度恢复至37℃的复温时间。结果胚胎培养皿离开CO2培养箱,随着在热平板上操作时间的延长,微滴内的温度逐渐降低。离箱操作3 min,微滴温度降至(36.50±0.52)℃;离箱操作5 min,微滴温度降至(36.17±0.67)℃;10min时降至(35.53±0.64)℃;10min以后,微滴温度趋于平稳。培养皿在重新放回培养箱后,35℃恢复至37℃的时间分别为(5.58±1.37)min、(15.69±5.19)min、(5.21±0.45)min、(4.88±0.51)min,其中#2培养箱的复温时间显著长于#1、#3、#4培养箱(P0.05),#4培养箱的复温时间最短,但#1、#3和#4培养箱之间的复温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从温度上考虑,结合已有的报道,建议胚胎离开CO2培养箱在热平板的时间应控制在3min内。在重新放回胚胎培养箱后,不同类型培养箱内微滴的复温时间是有差异的,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选择复温时间短的培养箱以优化胚胎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