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T2DM组)病人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FABP4水平,同时测定受试者各组空腹血糖水平(FBG)、血压、空腹胰岛素(FINS)、C肽等指标,并通过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T2DM病人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病人血清FABP4、FBG、FINS、C肽、HOMA-I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OMA-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受试者中共有67例为胰岛素抵抗,53例为非胰岛素抵抗,FBG高于6 mmol/L,C肽高于1.5 ng/mL,FABP4高于30 ng/L是导致受试者出现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HOMA-IR是否大于等于2.80为“金标准”,利用FBG,C肽和FABP4三个指标对120例受试者进行有无胰岛素抵抗的诊断,其诊断的正确指数分别为0.343,0.310,0.221。结论 血清FABP4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2.
散发性乳腺癌细胞14-3-3σ异常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散发性乳腺癌癌变过程14-3-3σ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况及其与转录表达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PCR方法对散发性乳腺癌病人癌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14-3-3σ异常甲基化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14-3-3σ蛋白表达。结果:68例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率为90%(61/68),部分不典型增生病例检出异常甲基化18%(2/13),而正常组织未检出。14-3-3σ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居住地、组织分型、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14-3-3σ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下降呈良好的一致性(P<0.05)。单变量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明显相关(风险指数为:5.0,P=0.02)。14-3-3σ基因甲基化与否并不影响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P>0.05)。结论:14-3-3σ基因异常甲基化参与乳腺癌癌变过程,是其蛋白表达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影响乳腺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治疗对初诊糖代谢异常伴腹型肥胖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初诊糖代谢异常(包括糖耐量减低和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7%)伴腹型肥胖患者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组(n=20)和吡格列酮组(n=19)。二甲双胍组男5例,女15例,年龄(51±9)岁,予二甲双胍1500mg/d干预。吡格列酮组3例男性患者因出现浮肿、瘙痒退出,余下5例,女11例,年龄(53±7)岁,予吡格列酮30mg/d治疗。所有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体重、OGTT5点血糖、胰岛素和ghrelin等变化。以t检验和秩和检验、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吡格列酮组治疗后OGTT5点(空腹、0.5、1.0、2.0、3.0h)ghrelin水平依次为(1069±467)、(898±407)、(812±371)、(705±328)和(1059±606)ng/L,均较治疗前升高[分别为(905±449)、(688±378)、(614±358)、(572±334)和(720±403)ng/L,Z值分别为-2.354~-3.351,均P〈0.05]。(2)二甲双胍组治疗后OGTT5点ghrelin水平依次为(882±429)、(682±262)、(609±259)、(576±234)和(734±267)ng/L,比治疗前[(731±241)、(642±208)、(525±195)、(462±146)、(611±267)ng/L]升高,但仅有空腹、OGTT后2.0、3.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后0.5、1.0和3.0hghrelin水平均低于吡格列酮组(Z=-2.012、-2.006、-2.226,均P〈0.05)。结论与吡格列酮相比,二甲双胍治疗使体重降低的同时仅有部分时点血ghrelin水平升高,这可能是二甲双胍控制体重较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为早期预防A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选择十堰市太和医院内分泌风湿病科64例SLE患者(SLE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测定,以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价亚临床AS的指标,将SLE患者分为亚临床AS组(AS组,34例)和非亚临床AS组(non-AS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IL-17和MCP-1浓度,并记录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补体C3及C4等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研究分析SLE患者血清IL-17和MCP-1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IL-17和MCP-1水平对SLE合并亚临床AS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LE合并亚临床AS的危险因素。结果 AS组和non-AS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39.34±11.17)、(36.21±18.34)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4±2.12)ng/L],但AS组与non-AS组血清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为(57.34±20.56)ng/L,显著高于non-AS组[(19.28±8.22)ng/L],non-AS组血清MCP-1则显著高于对照组[(8.34±3.19)ng/L],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1,P0.01)。SLE患者IL-17与MCP-1呈正相关性(r=0.321,P0.05);IL-17预测SLE合并亚临床AS的AUC为0.654,敏感度为65.67%,特异度为66.67%;MCP-1预测SLE合并亚临床AS的AUC为0.670,敏感度为74.63%,特异度为59.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MCP-1和HOMA-IR是影响SLE患者亚临床AS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SLE患者血清IL-17、MCP-1的表达水平增高与发生亚临床AS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酒精摄入对糖尿病大鼠即时血糖及血糖调节的作用。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成功后随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再各分为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三个亚组,各8只大鼠,试验组各亚组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酒精干预,而对照组各亚组给予不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干预。4周后进行糖耐量试验,测定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0、60、120 min时,试验组各亚组大鼠糖耐量试验中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各亚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大鼠血糖水平低于同期低剂量组大鼠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大鼠的胰岛素水平、GL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对应各亚组大鼠的胰岛素、GLP-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大鼠的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中对应各亚组大鼠的胰高血糖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摄入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中剂量和高剂量的摄入酒精有引起低血糖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三酰甘油性腰围(HTGW)表型与空腹血糖受损(IFG)在糖尿病发病中的独立影响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健康体检者2 351例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TGW、IFG、高腰围、高三酰甘油(TG)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以Cox比例回归模型分层分析IFG和HTGW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在HTGW(+)及HTGW(-)者中,与IGF(-)者比较,IGF(+)者均具有较高的年龄、腰围、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TG、空腹血糖(FPG)、低蛋白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较低的高蛋白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5);随访5年后新发糖尿病发病率4.36%(90/2 066);基线时IFG(+)者在随访时糖尿病发病率最高(6.06%,58/957),HTGW(+)者其次(3.18%,10/31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TGW(+)、IFG(+)、高腰围和高TG的对象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HR1)值及其95%CI分别为2.25(1.49~3.42)、3.44(2.27~5.22)、1.54(1.02~1.54)和1.81(1.19~2.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互相调整各分析变量后,多因素Cox比例回归分析显示,HTGW、IFG及高TG与糖尿病间的联系依然存在,HR2及95%CI分别为2.05(1.35~3.10)、3.37(2.23~5.11)和1.78(1.17~2.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腰围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消失(P>0.05)。Cox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HTGW(-)的IFG(-)对象相比,HTGW(+)的IFG(+)对象发生糖尿病的HR值及其95%CI为3.07(2.03~4.65),互相调整各分析变量后,HTGW(+)和IFG(+)的对象发生糖尿病的HR值及其95%CI为12.33(8.14~18.68)。结论 HTGW具有独立于IFG预测糖尿病发病的作用,HTGW与IFG同时存在时具有致糖尿病的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长链脂肪酸对脂肪细胞GPR120的作用及对脂肪细胞炎症、内质网应激及胰岛素信号分子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采用1μM地塞米松、1μg/ml胰岛素和10%加强型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诱导为分化3T3-L1脂肪细胞,采用100Μm PA刺激2 h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PR120、XBP1S、PERK、P-PERK、IRE-1α、P-IRE-1α、IKKβ、p-IKKβ、JNK1、P-JNK1、JNK2和P-JNK2蛋白表达水平。加入含有100ng/ml胰岛素的DMEM培养基,孵育15 min,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R、P-IR、IRS-1、p-IRS、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在PA的刺激下,GPR120、XBP1S、PERK、P-PERK、IRE-1α、P-IRE-1α、IKKβ、p-IKKβ、JNK1、PJNK1、JNK2和P-JNK2表达显著提高(P<0.05),IR、P-IR、IRS-1、p-IRS-1、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使用GPR120阻滞剂LGW9508可以抑制该过程。 结论 长链饱和脂肪酸PA可通过上调GPR120蛋白的表达,诱导脂肪内质网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leptin)、脂联素(APN)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前瞻性将118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三组。39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NDR组),40例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组),39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NPDR组),并选择同期检查结果为健康的40例患者(对照组)。对比四组患者的leptin、APN水平,并分析糖尿病患者leptin、APN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leptin显著高于对照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leptin显著高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leptin显著高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APN显著低于对照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APN显著低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APN显著低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leptin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呈正相关,血清APN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呈负相关。结论 leptin、APN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相关,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越严重,其血清瘦素水平越高,血清脂联素水越低。  相似文献   
9.
郭毅飞 《求医问药》2014,(18):226-227
目的 :探讨用胰激肽原酶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5例患者。我院给对照组患者使用缬沙坦进行治疗,给实验组患者在使用缬沙坦(用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中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32例,治疗结果为有效者有20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患者中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20例,治疗结果为有效者有27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6%。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胰激肽原酶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此联合用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平衡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及其相关性肺间质疾病(ILD)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42例RA患者(RA组),38例合并肺间质疾病的RA患者(RA-ILD组)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并记录所有患者RA 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肺功能等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所有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相应的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ROR-γt)和叉头螺旋翼状转录因子3(Foxp3)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Th17/Treg细胞平衡与肺间质疾病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在外周血中,RA-ILD组Th17细胞比例为(3.11±1.32)%,同RA组[(2.34±0.72)%]及对照组[(1.12±0.33)%]比较均有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为(3.53±0.84)%,RA组为(3.73±0.64)%,均较对照组[(5.83±1.5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A-ILD组与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Th17/Treg细胞比例为(0.88±0.31),较RA组(0.54±0.16)和对照组(0.38±0.11)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RA-ILD组患者的ROR-γt mRNA表达水平为(13.12±3.73),较RA组的(8.31±3.72)及对照组(4.12±1.22)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RA-ILD组患者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为(1.24±0.55),明显低于RA组的(2.53±1.14)和对照组的(3.74±1.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RA-ILD组患者的Th17细胞与Treg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342,P=0.013),ROR-γt mRNA与Foxp3 mRNA呈负相关(r=-0.413,P<0.01);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h17细胞、Th17/Treg细胞比值、DAS28评分及病程对RA-ILD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RA患者体内Th17细胞明显增多且伴随Treg细胞减少,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可能参与RA-ILD的发生及发展,并导致患者肺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