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氢吗啡酮的质量浓度。方法用固相萃取法处理血浆,用Kromasil 100-5SIL和E97915色谱柱,以95%乙腈-5 mmol·L-1乙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方式测定样品质量浓度。结果血浆样品中,氢吗啡酮在0.05~10.00 n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最低定量下限为0.05 ng·m L-1。血样日内与日间RSD均小于15%,平均回收率>70%,且稳定性均较好。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特异性强,适用于氢吗啡酮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左羟丙哌嗪含片单剂量给药在中国健康成年人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自身交叉试验设计,将1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成三个剂量组,含服给药.左羟丙哌嗪血药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器)测定.结果:左羟丙哌嗪血药浓度在10~1 600 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定量下限为10μg·L-1,用药剂量为60,90,120 mg时,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262.54±71.13),(538.05±257.98),(616.59±169.058)μg·L-1;Lmax为(1.08±0.31),(0.90±0.66),(0.73 ±0.28)h;t1/2为(1.82±0.39),(1.79±0.44),(1.90±0.48)h;AUC0-t和AUC0-∞分别为(1 027.85±252.12)和(1 079.92±252.27),(1 587.98±513.00)和(1 651.94±536.58),(2 103.64±505.05)和(2 196.67±530.83)μg·L-1·h.尿中药物的排泄量也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60,90,120 mg三个剂量组的排泄量分别为(3.44±1.83),(5.41±3.20)和(7.06±3.34)mg,排泄百分比率分别为(5.74±3.05)%,(6.02±3.56)%和(5.88±2.78)%.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适应临床药动学研究.对各剂量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未显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雷喏嗪的质量浓度。方法以伏立康唑为内标,采用乙腈-体积分数0.1%甲酸水溶液(90∶10)为流动相,以Agilent-ZORBAX-C18柱(150 mm×2.1 mm,5.0μm)色谱柱为分析柱,通过电喷雾离子源(ESI),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雷喏嗪和伏立康唑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H]+m/z428.5→m/z279.3和[M+H]+m/z350.2→m/z281.3。结果雷喏嗪线性范围为20~5 000 ng·mL-1,定量下限为20 ng·mL-1。日内和日间的RSD均小于15%,平均回收率大于75%。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样品处理方便,灵敏度高,适用于雷喏嗪的临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国产与进口氨酚氢可酮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自身交叉试验设计,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国产和进口氨酚氢可酮片1片,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1.5、2、4、6、8、12、16、24 h采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方法分别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重酒石酸氢可酮的浓度。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tmax分别为(0.85±0.31)和(0.90±0.33)h,Cmax分别为(8.93±2.91)和(9.59±3.24)mg.L-1,t1/2分别为(3.19±0.71)和(3.20±1.48)h;AUC0-tn分别为(25.97±5.75)和(28.00±5.24)mg.L-1.h,AUC0-∞分别为(26.47±5.72)和(28.47±5.31)mg.L-1.h,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3.04±12.06)%。重酒石酸氢可酮的tmax分别为(1.04±0.78)和(0.96±0.751)h;Cmax分别为(22.93±6.45)和(21.49±6.19)μg.L-1;t1/2分别为(5.43±0.99)和(5.65±1.60)h;AUC0-tn分别为(128.59±32.75)和(116.84±29.98)μg.L-1.h;AUC0-∞分别为(135.43±34.05)和(124.74±32.37)μg.L-1.h;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2.77±26.54)%。结论:国产与进口氨酚氢可酮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口服伏立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差异.方法:7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伏立康唑200 mg后,用HPLC-MS/MS方法测定血中的伏立康唑浓度,分析不同个体伏立康唑的体内代谢过程与动力学差异.结果:伏立康唑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很大.其代谢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A型占21%,达峰时间最短,而峰浓度最高,分布容积最小,属于快分布型;B型占53%,所有参数均为中间水平;C型占11%,为慢代谢型;D型占14%,峰浓度最低,达峰时间最晚,AUC最低,清除最快,为强代谢型.结论:伏立康唑个体代谢差异很大,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和蛋氨酸合成酶(MTR)的基因多态性对中国健康成年人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后依那普利药动学的影响。方法:36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10mg/0.8mg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进行血样基因型分析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结果:MTHFR存在CC、CT和TT3种基因型,其多态性对依那普利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未见显著影响;而MTR存在AA、AG2种类型,与AA型相比,AG型对依那普利吸收很好,但排泄较慢。结论:MTHFR基因多态性不影响所研究人群的依那普利药动学,而MTR的AA和AG基因型引起依那普利药动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阿魏酸钠颗粒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中比较阿魏酸钠颗粒与阿魏酸钠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二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受试者单剂量交叉口服阿魏酸钠颗粒与阿魏酸钠胶囊,用HPLC法紫外检测器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Cmax分别为(3.91±1.88)、(5.00±2.71)mg·L^-1;Tmax分别为(0.34±0.08)、(0.33±0.15)h;t1/2(ke)分别为(0.68±0.19)、(0.66±0.18)h;AUC0-tn分别为(3.05±1.2)、(3.08±1.36)mg·h·L^-1;单次口服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n、F0-∝分别为(102.61±16.03)%、(102.26±15.54)%。对药动学参数AUC、Cmax、Tmax,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的测定人体血浆和尿液中帕洛诺司琼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方法血浆、尿液样品分别采用甲醇沉淀处理后,选样分析。采用Agilent-ZORBAX-C18色谱柱(2.1mm×50mm,5f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方式测定样品浓度。用于定量分析的检测离子质荷电(m/z)297.2→m/z110.1(帕洛诺司琼)和DI/Z285.0→M/z193.0(内标)。结果帕洛诺司琼血浆样品在0.02~10n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75);定量下限(LLOQ)为0.02ng·L^-1;日内与日间RSD均〈10%;回收率在89.6%~114.0%。尿样在2.5~100n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7—0.9974;定量下限(LLOQ)为2.5ng·mL^-1;日内与日间RSD均〈10%;回收率在96.4%~113.4%。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帕洛诺司琼在人体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结直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评价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为主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CPT-11 180mg/m2)和IFL方案(CPT-11 125mg/m2)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检测患者的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化疗毒性、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92例患者,189例行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检测,野生型占37.6%,1个位点变异型占43.9%,2个位点突变异型占18.5%。183例可评价毒副反应,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6.6%(51/183);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为15.1%(29/183)。2个位点变异的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26.5%vs.9.0%,P=0.021)。UGT1A1*28野生型、杂合突变型、纯合突变型的2~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29.6%、37.5%和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UGT1A1*28纯合突变者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33.3%,高于UGT1A1*28野生型的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是2~4级迟发性腹泻的影响因素。CPT-11剂量高者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OR=5.666,95%CI:2.088~15.377,P=0.001)和2~4级迟发性腹泻(OR=4.481,95%CI:1.568~12.807,P=0.005)发生率也显著升高。158例可评价疗效,获CR 3例、PR 30例、SD 91例、PD 34例,总有效率为20.9%。2个位点变异患者的有效率为33.3%,高于野生型的1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治疗时间在6周以下者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增加(OR=6.106,95%CI:1.680~22.197,P=0.00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治疗时间及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UGT1A1基因多态性与预后无关。结论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2个位点变异的患者应用CPT.11为主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疗效较好,由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时间缩短可能会影响其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唇形科香茶菜属二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茶菜属植物资源丰富,所含化学成分以二萜类化合物为主。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抗肿瘤、抗炎和抑菌活性最为显著。通过生物活性的广泛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该类化合物结构的活性基团和作甩机制被逐步揭示,而这些研究结果为香茶菜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