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在人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OX-2蛋白在42例脑膜瘤标本和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OX-2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脑膜瘤中COX-2、COX-2 mRNA和PCNA标记指数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与肿瘤分级有明显关系。COX-2和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28,P<0.01)。结论COX-2与脑膜瘤组织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提示COX-2可能在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颅内蛛网膜囊肿为良性罕见疾患,随着CT的应用,国内外报告日渐增多,如能予以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治疗,预后多良好。兹将我院1975年12月~1988年2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蛛网膜囊肿3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临床上少见的囊性脑膜瘤12例,指出其表现有三种形式:①囊肿在肿瘤周围;②囊肿在肿瘤内;③囊肿在肿瘤一侧。临床上易与囊性胶质瘤相混淆,据此,对其病理、病因以及诊断,治疗经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例1,男10岁,头痛2个月,加重伴右颞肿物10天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右颞部可触及3 cm×3 cm×2 cm大小的包块,质硬、固定、无压痛,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其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头CT:右颞及中颅窝底可见一等密度的占位病变,约4 cm×5 cm,边界清楚,病变内有坏死右颞骨破坏,病变周围水肿,脑室受压,病变明显强化。手术见右颞皮下及肌肉内有淡红色的肿瘤组织,右颞骨破坏,病变血运丰富,质软,与周围脑组织有边界,病变全切。病理诊断:神经外胚叶肿瘤。免疫组化:瘤细胞呈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突触素(Syn)( ),神经丝蛋白(NF)( ),波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35例临床资料。35例分别经额下、翼点、额下-翼点联合入路,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肿瘤。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8例,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应用牛心包修补硬脑膜缺损四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往传统的硬膜修补材料为自身阔筋膜、异体胎膜或无机材料等,但各有其优缺点。我院自1986年7月至1988年6月应用牛心包修补硬脑膜缺损4例,其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一、牛心包的制做方法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瘤苗抗脑胶质细胞瘤作用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应用树突状细胞制备的肿瘤疫苗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大鼠树突状细胞,冻融法制备胶质瘤抗原,以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而制备胶质瘤疫苗.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分别将胶质瘤疫苗、树突状细胞、生理盐水注入正常大鼠体内,到达预定时间取出大鼠脾脏,四噻唑蓝(MTT)法检测大鼠淋巴细胞活性.结果一次输入胶质瘤疫苗的正常大鼠的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低于3次输入胶质瘤疫苗的正常大鼠;比较输入培养8 d的树突状细胞和输入生理盐水的大鼠,其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树突状细胞制备胶质瘤疫苗可明显激活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特点及显微手术夹闭的技巧和预后。方法总结我科20例不同级别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在不同时期均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结果动脉瘤均行夹闭,手术后死亡2例,病人发生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10例,中度残4例,重度残3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预后差,致残率高,容易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手术及灵活的手术技巧以及术后高灌注和预防脑血管痉挛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EphA2及其配体EphrinA1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胶质瘤组织及8例正常脑组织中EphA2、EphrinA1的表达情况,并采用CD105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探讨EphA2、EphrinA1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微血管生成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结果  EphA2、MVD在胶质瘤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二者差异显著(P<0.01)。而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EphA2及MVD蛋白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升高,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中EphA2及MVD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EphrinA1则具有相反的趋势,在大多数恶性脑胶质瘤中呈低水平表达,在低级别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呈较高水平表达,且胶质瘤级别越低EphrinA1表达越高。EphA2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EphrinA1表达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0.772,P<0.01),EphA2的表达与EphrinA1呈显著负相关(r=-0.912,P<0.01)。  结论  EphA2在恶性脑胶质瘤中特异性高表达、EphrinA1特异性低表达与胶质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且EphA2过表达和EphrinA1的缺陷表达可能协同促进胶质瘤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在胶质瘤的发病及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经CT诊断的外伤性脑室内出血30例,发病率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的1.2%,其特点多伴有严重的脑挫伤,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