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T1-Vibe-FS与T1-Flash-SPAIR动态增强序列联合钆剂瘘管造影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Siemens Avanto 1.5 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80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均行MRI扫描.先行矢状位、冠状位和横断位扫描,后随机行T1-Flash-SPAIR-dyn、T1-Flash-SPAIR-dyn+钆剂瘘管造影、T1-Vibe-FS-dyn、T1-Vibe-FS-dyn+钆剂瘘管造影(依次记为S1、S2、S3、S4组)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ratio,CNR),对比4种扫描方法的SNR、CNR和内口截石位点分布差异;对内口位置、肛瘘原发瘘管数量、分支瘘管数量、脓肿以及Parks分型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扫描序列的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T1-Vibe-FS-dyn序列比T1-Flash-SPAIR序列可以获得较高的SNR和CNR,4种扫描方法的SNR(P<0.05)和CNR(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口截石位点分布有差异(P<0.05);4种扫描方法对内口位置(P=0.676)、原发瘘管数量(P=1.000)、分支瘘管数量(P=0.377)、脓肿(P=0.230)和Parks分型(P=0.712)的影像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扫描方法对Parks诊断分型有特异性(P<0.05).结论 对有外漏口的患者采用方法S4可以获得较高的SNR和CNR,对无外漏口的患者采用方法S3可以获得较高的SNR和CNR;方法 S1可更好地诊断Parks分型为未定型,方法S2可更好地诊断Parks分型为括约肌上型,方法S3、S4可更好地诊断Parks分型为括约肌外型.  相似文献   
2.
王军大  沈怡  李映 《现代医药卫生》2014,(23):3600-3601
目的:对钆喷酸葡胺对比剂代替碘对比剂行美国GE 64排128层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安全性及得到影像诊断图像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就诊的40例临床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同时对碘剂过敏,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基础肾功能不全等,均运用钆喷酸葡胺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观察钆喷酸葡胺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并由5位专家对冠状动脉主干、分支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结果各患者冠状动脉显像都非常清晰,CT值测量准确,由5位专家分别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均可达到诊断目的。40例患者运用钆喷酸葡胺剂量为44.1~60.0 mL,平均(48.0±9.7)mL。钆喷酸葡胺按0.6 mL/kg给药,40例患者均未发生过敏反应。结论对碘对比剂有严重反应的患者,用钆喷酸葡胺作对比剂代替行GE 64排128层螺旋冠状动脉CTA非常安全,得到图像效果基本可以达到诊断目的。  相似文献   
3.
0引言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由淋巴管及其周围增生的淋巴管肌细胞所组成的肿瘤,可见淋巴细胞聚集灶,局灶性的病变称为淋巴管肌瘤,广泛累及淋巴管链伴或不伴有肺实质累及,称为淋巴管肌瘤病[1],于1937年由Von Stossel首次报道。2002年版WHO分类中将该肿瘤归类到PEComa家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肛周感染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中医院2009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放射科接受肛管直肠磁共振成像的300例糖尿病伴发肛周不适患者的MRI图像,由2位具有丰富盆底磁共振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肛周炎症、脓肿、臀部皮下脂肪间隙炎症、腺源性肛瘘(肛瘘分型及主瘘管位置、主内瘘口位置、分支瘘管数目、外瘘口情况、外口距肛垂直线距离)、窦道、动态增强信号改变、非腺源性肛瘘进行分析并进行记录。结果:300例中241位患者存在盆底信号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肛管炎症、肛管内黏膜增厚、血管增粗、痔伴感染、肛周脓肿、会阴蜂窝组织炎或脓肿、臀部蜂窝组织炎或脓肿、腺源性肛瘘(Parks分型)、非腺源性肛瘘或上述征象共同存在,其中肛周血管增粗、痔疮及肛管炎212例;臀部皮下脂肪间隙炎症157例;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脓肿132例,其中脓肿沿肛管向上累及直肠黏膜下间隙及直肠黏膜周围间隙8例、局限于肛管后括约肌间后深间隙脓肿17例、沿肛管后深间隙播散至肛周26例、穿破外括约肌向前下播散至会阴患者27例、穿透外括约肌向后下至臀部皮下脂肪间隙22例、未穿破括约肌沿括约肌间向臀裂播散23例,沿上述2个或3个途径广泛播散患者9例;形成肛瘘患者144例,其中98例为单纯型肛瘘,包括41例括约肌间肛瘘、22例经括约肌瘘、16例括约肌外型肛瘘、10例括约肌上肛瘘、9例Parks无法分型,46例为复杂性肛瘘,包括25例括约肌间型伴有经括约肌型肛瘘、11例括约肌上型伴括约肌间型肛瘘、3例存在括约肌上型伴经括约肌型伴括约肌间型、7例无法分型;主瘘管共89支,其中位于括约肌间走行41例、穿破肛管及外括约肌向坐骨肛管窝走行22例、穿破肛管向上走行于括约肌间隙而后穿破外括约肌进入坐骨肛管窝内16例、位于括约肌上10例;分支瘘管共138支,其中延伸至直肠黏膜周围或直肠黏膜下间隙32支、括约肌间隙64支、肛管后深间隙42支;图像形态学表现为动态增强后瘘管及内瘘口呈早期明显强化、DWI对脓肿显示敏感呈稍高信号、脓肿伴周围感染呈明显强化、瘘管壁多呈延迟强化、纤维型内瘘口呈延迟强化。结论:糖尿病患者肛周感染十分常见,MRI对糖尿病患者肛周病变提供精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种CT征象在鲍曼不动杆菌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痰液培养证实162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ABP)与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KP)患者190例的临床资料及薄层CT影像学表现等情况,由2名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并进行记录,对多种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弥漫纯磨玻璃影或磨玻璃结节、肺实变、胸腔积液更常见于鲍曼不动杆菌肺炎中(P<0.05),OR值分别为9.120(95%CI:5.212-18.121)、11.332(95%CI:5.2310-18.662)和13.452(95%CI:6.882-22.991),近端或远端支气管壁增厚、实性结节、网格状改变、支气管扩张、马赛克灌注、空洞及淋巴结肿大在多因素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阳性单一征象中,弥漫纯磨玻璃影或磨玻璃结节敏感度最高(64.21%),肺实变特异度最高(68.23%),两种联合征象中,弥漫纯磨玻璃影或磨玻璃结节+肺实变敏感度(72.95%)最高,肺实变+胸腔积液特异度(70.44%)最高,三种征象联合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5.88%、74.64%。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在中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在重庆市中医院进行中药临床药学规范化培训的40名中药临床药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PBL、CBL联合教学)及对照组(传统教学)。比较两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训满意度问卷调查等。采用SPSS 23.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研究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结果成绩分别为(49.45±5.52)分及(48.65±5.23)分,高于对照组的(40.54±5.65)分及(41.53±4.4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研究组在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强、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强、教师乐于与学员互动、教学相长、满意此种考核方式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BL、CBL联合教学有利于提高中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质量,可培养药师良好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有益于培养高质量的中药临床药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康复期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3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普通型COVID-19的8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以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及连续2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 d)作为康复期出院标准,通过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与入院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COVID-19患者典型征象及康复期出院时病变分布、病变形态等表现。结果: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以“包水管征”吸收较早且明显。对比入院时HRCT,康复期表现以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局限斑片状磨玻璃灶、多叶多段磨玻璃样密度灶及弥漫分布的磨玻璃灶,部分患者残存小叶内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及不规则纤维索条影灶,康复期患者未见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动态观察显示“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是普通型COVID-19康复期病情好转的典型表现,康复期出院患者多遗留磨玻璃样改变、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并残存间质炎症,临床随访应推广HRCT检查才能有效观察残存病灶的动态改变,降低残存病灶发生为间质纤维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7种碘对比剂静脉注射的临床诊疗中的合理应用,总结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最佳处理方法。方法:依据对比剂含碘浓度、渗透压、剂量、价格、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内生肌酐清除率(Ccr,μmol·L-1)、基础病史、CT增强扫描部位及对比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初步制定碘对比剂合理应用方案;总结7种碘对比剂所致急性、晚发性及超晚发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特点及相应临床处理方法。结果:(1)7种类型碘对比剂临床应用情况不同;(2)碘对比剂ADR共128例,其中急性94例、晚发不良反应31例、超晚发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在正常范围内;皮肤过敏最常见,共83例(64.8%),胃肠道反应19例(14.8%),呼吸系统17例(13.2%),心血管系统4例(3.1%),中枢神经系统3例(2.3%),泌尿系统1例(0.7%),多系统症状至死亡1例(0.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P=0.021),使用前加热(OR=1.74,P=0.028),注射流速(OR=1.28,P=0.001),扫描部位(OR=0.73,P=0.041)是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使用前加热、注射流速、扫描部位是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正确合理使用碘对比剂能够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最佳的检查手段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医务工作者对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处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 MRI检查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及指导手术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证实为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术前 MRI表现,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2例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 MRI显示有瘘管43条、肛周脓肿10个、瘘口58个,MRI诊断与手术结果对照,符合率分别为瘘管100.0%、脓肿100.0%、瘘口89.3%。瘘管MRI表现:在 T1 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在T2 WI及T2 WI脂肪抑制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在T1 WI增强扫描瘘管呈管状明显强化,内口多表现为圆点状强化,且分支及走行复杂,瘘管同时有2种信号出现。脓肿 MRI表现:圆形及椭圆形、不规则形及马蹄形,T1 WI稍低信号,T2 WI及T2 WI脂肪抑制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脓肿壁呈明显强化,部分患者脓腔内有气体;部分患者脓腔累及肠管周围,向前经过膀胱边缘达会阴部。结论 MRI检查可以非常准确地显示复杂性肛瘘的数目、瘘管走行及分支、内口的位置、瘘管与周围肌肉的关系、并发脓肿情况,可为肛肠科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