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6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麻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的成功率,近年来我们试行在基础全麻下实施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生套叠15例收到了良好效果,全部病例皆治愈。结果提示,全麻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优于单纯空气灌肠  相似文献   
2.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治疗上有一定的特殊性,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已被认为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重要辅助手段,术中如何顺利地分离出内界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以往多采用钻石刷对视网膜内界膜进行搔刮,其局限性表现为钻石刷价格昂贵,并且易导致视网膜的擦伤出血和内界膜的破碎,增加了钳夹和撕除的困难。我们自制了一次性视网膜钩并应用于手术中,提高了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质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一次性5ml注射器1支,蚊式止血钳1个。2制作方法取持蚊式止血钳将针头尖端斜面处弯成钩状夹角120°(图1)。3优点3.1自制的一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CT双期扫描的表现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者16例,在注射造影剂后的30s和120s扫描,分别为早期和延迟期,对CT扫描的肿瘤层面行实质部分的密度测量。结果CT表现为病灶大部分位于腮腺尾叶,最大直径为2—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分叶状。增强后可不均匀强化,早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比较平扫、早期及延迟期强化差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双期CT扫描病灶在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囊状低密度部分无强化为腮腺腺淋巴瘤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4.
潘恒令  赵惠敏  张玉风 《吉林医学》2010,31(20):3358-3358
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晶状体混浊。目前临床上利于视力改善和发展的治疗方法是尽早手术,以保持视力,预防弱视和促进融合功能发育。我院2007年9月~2008年6月为31例(42眼)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通过掌握合理的手术时间与手术指征,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典型的消化道穿孔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表现不典型的消化道穿孔临床上诊断常有困难。消化道穿孔需要尽早手术,以防止或减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多排螺旋CT(MSCT)的普及, MSCT已用于消化道穿孔的检查[1-3],并且对不典型消化道穿孔的MSCT诊断率逐渐提高[4]。现将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年经手术证实的19例不典型消化道穿孔患者MSCT检查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MSCT对不典型消化道穿孔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潘恒  李公  阎峰 《河北医学》2014,(10):1709-1711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结合有限切开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7月至2013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2例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结合有限切开治疗,并修复并发的半月板软骨损伤。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患者的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均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关节镜结合有限切开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快速恢复和增强膝关节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诊治烧伤真菌血症9例,占同期收治总数的0.51%。温湿环境———局部真菌密度增殖———菌血症为本组主要感染模式。9例中,治愈6例,死亡3例。总结真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的体外培养及其特性。方法 hESCs接种于饲养层细胞,培养液为含20%Knockout SR的Knockout DMEM,其中添加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hESCs表面标志分子SSEA-3、SSEA-4、SSEA-1和TRA-1-60的表达,鉴定hESCs的未分化状态;G显带技术分析细胞染色体核型。同时,通过分析hESCs体外形成胚胎体、体内生成畸胎瘤的情况,鉴定hESCs的分化潜能。结果 hESCs在饲养层细胞上呈克隆生长,细胞为二倍体核型。hESCs表达SSEA-3、SSEA-4、以及TRA-1-60细胞表面特征性标志。体内、外分化实验证实hESCs具备多分化潜能。结论 hE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够保持未分化状态和发育的全能性,为进一步探索hESCs的诱导分化,以及hESCs的应用研究提供可行性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肾淋巴瘤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在肾脏的淋巴瘤共13例,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穿刺活检确诊。结果:CT表现为肾内肿块5例;双侧肾脏弥漫增大2例,单侧肾脏弥漫肿大1例;肾周肿物3例;肾盂肿块2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淋巴瘤3例,继发性肾淋巴瘤10例。结论:CT可发现肾淋巴瘤及其位置、累及范围、临床分期,在肾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胰腺导管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DWI在鉴别诊断二者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病理诊断的胰腺导管腺癌30例,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5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在DWI上的表现及ADC值的区别。结果肿块型胰腺炎患者中,大部分病灶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和低信号,DWI为等或高信号,不均匀较明显强化。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中,大多数病灶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少部分的病灶呈现混杂信号或者等信号,DWI为低信号为主,不均匀低强化为主。二者均可伴有主胰管的扩张,胰腺导管腺癌同时可伴有主胰管的中断。当b值=800 s/mm~2时,肿块型AIP的ADC平均值为(1.38±0.11)×10-3mm~2/s(平均值±标准差),胰腺导管腺癌的ADC平均值为(1.03±0.15)×10-3mm~2/s(平均值±标准差),P0.0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胰腺导管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有差异,DWI序列及ADC值有助于鉴别诊断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