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7例克隆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克隆病 (Crohn’sDisease)在欧美国家较为常见 ,而在我国较少见 ,且临床误诊率高。本文对 2 7例克隆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 7例克隆病中手术标本 15例 ,内窥镜标本 12例 ,男性 18例 (6 6 % ) ,女性 9例 (34% ) ,男∶女 =2∶1,年龄 14~ 70岁 ,平均年龄 39.8岁 ,发病高峰年龄2 0~ 5 0岁。与国外报道克隆病男女发病率相同 ,大部分病人年龄在 2 0~ 4 0岁[1] ,本组报告有所不同 ,但与国内袁育红[2 ] 报道较一致。1.2 方法新鲜标本经 10 %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相似文献   
2.
凋亡相关蛋白P53和Bad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和Bad蛋白在卵巢浆液性、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P53、Bad蛋白表达和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PI)。结果(1)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肿瘤的API分别为(10.5±10.3)%、(31.1±19.5)%、(49.7±19.6)%,恶性与良性、交界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P53、Bad蛋白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和交界性肿瘤组织(P<0.05);(3)在恶性肿瘤中,P53、Bad蛋白在中、低分化卵巢肿瘤中的表达高于在高分化中的表达(P<0.05),P53、Bad蛋白在Ⅲ~Ⅳ期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P53、Bad蛋白及肿瘤细胞凋亡参与了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P53、Bad蛋白表达水平与卵巢肿瘤性质、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检测P53、Bad蛋白有助于卵巢瘤的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异性抗体及IgH基因重排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其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孓P法标记LCA,CD20,CD79a,CD30及bcl-2抗体和用PCR方法检测15例IgH基因重排。结果 70%(21/3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在40~70岁,淋巴结内外都可累及。组织病理学: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83.3%(25/30),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3.3%(1/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6.7%(2/30),及富于T细胞B细胞淋巴瘤占6.7%(2/30)。免疫标记LCA均表现阳性,CD20、CD79a、CD30、bcl-2表达率分别为86.7%(26/30),93.3%(28/30),6.7%(2/30),20%(6/30)。15例DLBCL中IgH基因重排阳性为66.7%(10/15)。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必须结合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对一些疑难病例需做IgH基因重排检测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对18例卵巢恶性畸胎瘤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卵巢恶性畸胎瘤的好发年龄、分期、恶变类型以及预后。提高卵巢恶性畸胎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标本采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等方法染色。肿瘤按国际组织学分类。结果未成熟畸胎瘤11例,恶性成份大多为外胚层未成熟神经组织;成熟型畸胎瘤恶变7例,5例恶性成份主要为鳞状上皮癌;2例为罕见的平滑肌肉瘤。结论卵巢恶性畸胎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采用化疗。以提高存活率;应审慎取材。正确分级;对年逾50岁以上疑为畸胎瘤患者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时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的影响,研究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将85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17):缺血再灌注组(I/R),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剂量组(L组)、中剂量组(M组)、高剂量组(H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前24 h,L、M、H组分别腹腔注射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1 000、3 000和5 000 U/kg,I/R组注射生理盐水;该4组予以阻断左侧肺门部血流60 min,再灌注90 min后(S组只开胸不阻断左肺门),处死大鼠,取左肺标本,观察各组中肺脏颜色、有无出血点等,测动脉血气分析,测量肺的湿干重比(W/D),制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肺组织中MCP-1的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各组肺组织MCP-1表达水平和W/D值均上升(P均<0.01),动脉血Pa O2值下降(P均<0.01),且均以I/R组明显;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剂量组间比较,M组肺组织MCP-1表达水平较L、H组降低(P均<0.05),W/D值较L、H组降低(P均<0.05),动脉血Pa O2值较L、H组上升(P均<0.05)。结论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不同,保护作用最佳剂量为3 000 U/kg,该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CP-1介导的过度炎症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胃癌组织FasL表达上调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群  高晓燕  陈江  温文  王健  胡伟  王崇文 《实用癌症杂志》2002,17(3):248-249,256
目的:探讨胃癌FasL表达上调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中FasL表达及TIL的数量,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对40例胃癌组织中凋亡的TIL及肿瘤细胞进行观察。结果:50例胃癌组织FasL蛋白表达程度不等,FasL表达程度高的组织的TIL计数低于FasL表达低的组织(P<0.05),同时其TIL凋亡指数高于FasL表达低的组织,而胃癌的凋亡指数低于FasL表达程度低的组织(P<0.01),TIL凋亡指数与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呈负相关(γ=-0.52,P<0.01)。结论:人类胃腺癌有不同程度的FasL表达,其表达程度与TIL的浸润程度和凋亡相关,可能是胃癌免疫逃避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9.
1 病历介绍患者女,14岁,因肝脾肿大10年,淋巴结肿大5年,皮肤黄染1年于1996年12月24日收入院。1986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包块,不伴畏寒、发热、胀痛及其它不适。就诊后发现为肝脾肿大,因无症状,未进行治疗。1992年又发现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无痛、发热等现象,当地医院疑为“何杰金氏病”,仍未治疗。1995年6月行左腋下淋巴结活检诊为“淋巴结结核”而用抗结核药半年。1996年1月渐出现眼黄、尿黄、皮肤黄染,查肝功能异常(具体不祥),遂停用抗结核药,用“强力宁”及中药,皮肤、眼黄减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yclin D1蛋白表达及t (11;14)染色体检测易位在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4例结内套细胞淋巴瘤(研究组)和7例B小淋巴细胞性林巴瘤、5例滤泡性淋巴瘤、7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淋巴结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对照组)石蜡标本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盐析法提取石蜡组织的DNA;采用半巢式PCR法检测t (11;14)易位;采用PCR法检测β-actin DNA用于DNA质量检测.结果研究组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2%(9/14);两组患者均检出β-actin 阳性条带.研究组t(11;14)染色体易位的阳性率为71.4%(10/14);研究组Cyclin D1阳性和(或)t(11;14)易位阳性患者共12例,占85.7 %(12/14).对照组均阴性.结论套细胞淋巴瘤中石蜡包埋组织Cyclin D1蛋白表达及t (11;14)染色体易位的检测,联合应用有助于优化、实用、正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套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