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双氯芬酸钠栓预镇痛对肛肠术后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术前预用双氯芬酸钠栓和未用者对肛肠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接受肛肠手术的患者120例,根据术前是否预用双氯芬酸钠栓随机分为两组:双氯芬酸钠栓组(观察组)和未用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后,手术结束和第一次换药时立即于直肠塞入双氯芬酸钠栓50mg,对照组则不用药。术后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满意度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术后尿潴留、便秘、肛门水肿、肛门括约肌痉挛、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24、48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镇痛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对照组尿潴留、便秘、肛门水肿、肛门括约肌痉挛发生率的比较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镇痛期间无伤口大出血和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双氯芬酸钠预镇痛用于肛肠术后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并能明显减少术后尿潴留、便秘、肛门水肿、肛门括约肌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失为一种简单方便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白细胞与血红蛋白比值分析病情轻重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漏诊率。方法:应用13本Sydmex-kx-21多项目自动血球计数仪,对1776例新鲜门诊创伤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检查血常规。根据WBC计数及Hb测定.将其比值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MG创伤早期由于应激反映WBC明显升高,WBC/Hb比值明显升高.多器官损伤,休克及死亡病例WBC/Hb比值大于1.8,普通外伤病例WBC/Hb比值一般高于1.0低于1.5。对照组WBC/Hb比值一般于0.5左右。各组平均值经t检验,P〈0.05,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创伤早期WBC明显升高.WBC/Hb比值明显升高,伤情越重比值越高。白细胞与血红蛋白可用来判定伤情的轻重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胸外科手术后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开胸手术的患者60例,术后患者行自控皮下镇痛和静脉镇痛,并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分为皮下镇痛组(S组)和静脉镇痛(I组),每组30例。镇痛药物为芬太尼20μg/mL 利多卡因10mg/mL的混合液。术后48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等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VAS、PCA按压、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组局部反应和镇痛泵报警次数的百分率显著高于S组(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患者自控皮下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胸外科手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皮下镇痛实际应用时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靶控输注浓度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及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丙泊酚最佳靶控输注浓度,为临床使用丙泊酚提供研究根据。方法:将30例重度颅脑损伤拟行开颅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3个观察组(每组10例)。实施丙泊酚TCI,目标浓度A、B、C组,分别为3、5、7μg/ml。麻醉诱导后,给予目标浓度。分别于术前(T0)、手术1h(T1)、手术2h(T2)及术毕(1r3)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O2)、乳酸含量差(Da-jvL)。结果:丙泊酚不同靶控浓度下脑氧代谢均下降,且随丙泊酚血浓度升高,代谢进一步降低,并没有发现代谢失衡现象。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能降低脑代谢,无氧供需失衡发生,脑代谢下降程度与丙泊酚浓度升高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靶控输注浓度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及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丙泊酚最佳靶控输注浓度,为临床使用丙泊酚提供研究根据。方法:将30例重度颅脑损伤拟行开颅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3个观察组(每组10例)。实施丙泊酚TCI,目标浓度A、B、C组,分别为3、5、7μg/ml。麻醉诱导后,给予目标浓度。分别于术前(T0)、手术1h(T1)、手术2h(T2)及术毕(T3)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O2)、乳酸含量差(Da-jvL)。结果:丙泊酚不同靶控浓度下脑氧代谢均下降,且随丙泊酚血浓度升高,代谢进一步降低,并没有发现代谢失衡现象。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能降低脑代谢,无氧供需失衡发生,脑代谢下降程度与丙泊酚浓度升高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与单纯芬太尼用于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子宫全切术患者120例,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并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芬太尼1 mg+0.9%氯化钠(NaCl)注射液共100 mL;B组:芬太尼0.5 mg+0.9%NaCl注射液共100 mL;C组:氟比洛芬酯50 mg+芬太尼0.5 mg+0.9%NaCl注射液共100 mL;D组:氟比洛芬酯 100 mg+芬太尼0.375 mg+0.9%NaCl注射液共100 mL。术后24 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IA按压次数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及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2 h时的VAS评分显著高于A、C和D组(P<0.05),而2 h后的VAS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4 h内的PCIA按压次数B组显著多于A、C和D组(P<0.05)。B、C和D组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子宫全切术后静脉镇痛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并能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恩再适预镇痛对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术前预用恩再适对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20例,术后采用芬太尼经生理盐水稀释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并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法随机分为四组:A组,芬太尼1mg+0.9%NaCl共100ml;B组,芬太尼0.5mg+0.9%NaCl共100ml;C组,术前晚、麻醉前、术毕各经静脉注射恩再适3.6U,芬太尼0.7mg+0.9%NaCl共100ml;D组,术前晚、麻醉前、术毕各经静脉注射恩再适7.2U,芬太尼0.5mg+0.9%NaCl共100ml,每组30例。术后24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及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2h时的VAS评分显著高于A、C和D组(P〈0.05),而2h后的VAS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内的PCA按压次数B组显著多于A、C和D组(P〈0.05)。B、C和D组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术前预用恩再适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子宫全切术后静脉镇痛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并能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行走的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产程、母亲和婴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初产,头位单胎,身高>1.5米,孕期37-42周。无产科并发症,胎儿情况正常,无硬膜外穿刺禁忌症的产妇共12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n=40)0.075%罗哌卡因+1.5ug/ml芬太尼;B组(n=40)0.075%布比卡因+1.5ug/ml芬太尼;C组(n=40)为空白对照组。结果A组具有比B组更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Bromange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A组第二产程时间、催产素用量明显小于B组,A组宫缩强于B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器械助产和剖宫产数A组少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A组用药总量,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罗哌卡因(R)中低浓度下可产生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适合于可行走的硬膜外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以及救治措施。方法:对28例患者实施麻醉处理,入室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其中包括深静脉置管、快速扩容,维持最低有效灌注压,缩短低血压时间,尽可能不用或少用缩血管活性药;麻醉选择要求占时短,循环干扰少,保证氧供和提高动脉血氧,同时能有效抑制有害应激反应和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和不安,避免或慎用对循环有抑制作用的麻醉药和扩血管药;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结果:28例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手术和麻醉管理均获得成功,经术后进一步积极支持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对失血性休克病人采用合理有效的容量复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为手术止血创造良好条件,是失血性休克病人麻醉处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与血红蛋白比值在急诊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白细胞与血红蛋白比值分析病情轻重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漏诊率。方法:应用日本Syd-mex-kx-21多项目自动血球计数仪,对1776例新鲜门诊创伤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检查血常规。根据WBC计数及Hb测定,将其比值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MG创伤早期由于应激反映WBC明显升高,WBC/Hb比值明显升高,多器官损伤,休克及死亡病例WBC/Hb比值大于1.8,普通外伤病例WBC/Hb比值一般高于1.0低于1.5。对照组WBC/Hb比值一般于0.5左右。各组平均值经t检验,P<0.05,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创伤早期WBC明显升高,WBC/Hb比值明显升高,伤情越重比值越高。白细胞与血红蛋白可用来判定伤情的轻重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