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2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髓转移瘤在骨髓溶骨性的病理变化中有其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部分病例以骨髓转移瘤为首发表现 ,而原发肿瘤却难以找到。骨髓转移瘤国内已有报道( 1~ 3) ,我院自 1973~ 1998经骨髓穿刺检查证实 4 8例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病人均为我院门诊及病房诊断病例。本组男30例 ,女 18例。原发肿瘤 8例。其中鼻咽癌、肺癌各 2例 ,乳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各 1例 ;临床表现 :骨骼疼痛者 4 0例 ,其中腰痛 10例 ,全身骨痛10例 ,四肢疼痛 9例 ,髋关节痛 2例 ,胸前痛 3例 ,肋骨及颈项痛各 1例 ,发热 18例 ,厌食 5例 ,消瘦 9例 ,恶心 2例 ,头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经方芍药甘草汤中炙甘草或醋白芍单因素配伍剂量变化对其药效组分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单因素配伍剂量的醋白芍和炙甘草为载体,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按照汤剂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DAD法,三波长同时测定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λ=230 nm)、甘草苷-甘草素(λ=276 nm)、异甘草苷-异甘草素(λ=360 nm)的含量。结果醋白芍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随炙甘草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炙甘草12 g,醋白芍组分含量为1.90-0.89-3.45-0.53;炙甘草为1、6、9、15、18 g时,醋白芍组分含量均降低。炙甘草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的含量随醋白芍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醋白芍12 g,炙甘草的组分含量为9.06-3.19-0.76-0.77-0.15;醋白芍为1、6、9、15、18 g时,炙甘草组分含量均降低。结论 1炙甘草或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时,其药效组分的溶出率与经方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改变中药的配伍剂量其功效会产生变化;2醋白芍-炙甘草剂量比越接近1∶1,其相应的药效组分溶出率越高;3醋白芍的4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规律:炙甘草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6.77~4.15 mg/m L;4炙甘草的5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规律:醋白芍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13.93~10.34 mg/m L;5炙甘草剂量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的影响大于醋白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和验证黄金菊中抗炎镇痛的药效组分,比较注射用黄金菊粉针剂与口服黄金菊药效组分在抗炎镇痛上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通过小鼠血管通透性试验、二甲苯致小鼠耳缘肿胀、醋酸扭体和热板实验,比较黄金菊药效组分对口服组和注射组抗炎镇痛的生物等效性,确定黄金菊的抗炎镇痛药效组分。结果:小鼠血管通透性实验中,阳性组的伊文思兰含量为(4.823±0.158)μg/mL,黄金菊口服组和注射用黄金菊组分别为(6.323±0.172)μg/mL和(5.959±0.134)μg/mL,两组间比较(P>0.05),其与阳性组相比(P<0.05);二甲苯致小鼠耳缘肿胀实验中,阳性组肿胀度为(0.8125±0.5489)mg,黄金菊口服组和注射用黄金菊组分别为(1.05±0.466)mg和(1.3±1.234)mg,两组间比较(P>0.05),其与阳性组相比(P<0.05);醋酸扭体实验中,阳性组扭体次数为(33.5±2.121)次,黄金菊口服组和注射用黄金菊组分别为(35.5±3.535)次和(29±1.421)次,两组间比较(P>0.05),其与阳性组相比(P<0.05);热板实验中,阳性组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56.38±1.418)%,黄金菊口服组和注射用黄金菊组分别为(64.92±2.421)%和(78.85±3.682)%,两组间比较(P>0.05),其与阳性组相比(P<0.01)。结论:黄金菊的药效组分中黄芩苷、绿原酸、荭草苷和牡荆苷可以作为黄金菊的抗炎镇痛有效组分,注射用黄金菊粉针剂与口服黄金菊的药效组分中抗炎和镇痛作用上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HPLC-DAD法分析大黄甘草汤剂和煎膏剂中12种药效组分。方法采用HypersilGold-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0.8 mL/min,进样量20μL。二蒽酮类(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时间25 min,柱温30℃,检测波长340 nm),蒽醌类(流动相:乙腈–0.1%磷酸,时间40 min,柱温20℃,检测波长254 nm),黄酮类和三萜类(流动相:乙腈–0.2%甲酸,梯度洗脱,时间55 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276、370 nm)。结果 2种二蒽酮类(番泻苷A、番泻苷B)和5种蒽醌类(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在汤剂中明显低于煎膏剂。而三萜类(甘草酸)和3种黄酮类(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甘草素)的含量在汤剂中高于煎膏剂,特别是甘草苷。煎膏剂中12种成分的总量与汤剂相当。结论煎膏剂的制备方法可能更利于大黄中二蒽酮类和蒽醌类成分的溶出或延缓了二蒽酮类成分的分解,同时抑制了甘草中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的溶出或加快了这些成分的分解速度。由于二蒽酮类和蒽醌类是本方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且是君药大黄中主成分,因此大黄甘草煎膏剂可能比汤剂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中药多成分作用特点,探讨黄芪多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遴选黄芪质控成分。方法 制备黄芪水提物,ig给予大鼠(生药20 g/kg),每天3次,连续给药3 d,腹主动脉采血、代谢笼收集尿液,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黄芪水提物主要成分、入血成分和尿液排泄成分进行鉴别,并分析主要的代谢途径,遴选黄芪质控成分。结果 黄芪水提物主成分共鉴别出包括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calycosin-7-O-glc-6"-O-malonate、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等在内的15个化合物;血浆样品中指认出11个成分,包括7个代谢成分和4个原型成分;尿液样品中指认出14个成分,9个代谢成分及5个原型成分。结论 根据质谱数据分析结果,遴选出黄芪中以原型入血的成分和参与体内代谢的成分,包括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大豆苷元、3-hydro-9,10-diMP、isomer of 3-hydro-9,10-diMP、calycosin-7-O-glc-6"-O-acetate和formononetin-7-O-glc-6"-O-acetate,作为黄芪的质控成分。  相似文献   
6.
我院1973~1980年为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患者检查脑电图95例,其中正常者21例,异常者61例,我们的体会是: 一、虽然脑电图对脑血栓没有特异的诊断意义,但结合临床,尤其是在急性期,对判断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大小,鉴别病变的性质,观察病情的转归和估计预后等,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1.确定病变部位:脑血栓所致的大脑皮层梗塞比皮层下梗塞,局限性慢波一般较显著,且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传统蒙药草乌的药效组分。方法: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对蒙药草乌的水煎煮液进行了直接分析。结果:草乌水煎煮液中含有单酯型、双酯型和脂类等共3种类型生物碱。结论: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可以对蒙药草乌药效组分作出快速分析,方法简便,直观,用样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野菊花中三种有机酸类药效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色谱柱(4.6×250 mm,5μm);流动相:A相为0.5%磷酸水溶液,B相为乙腈,进行梯度洗脱,在0-10 min,B相从10%线性改变至20%,10-30 min,B相从20%线性改变至30%;检测波长为326 nm;柱温为室温。结果绿原酸的线性范围为0.095 2-1.904μg(r=0.999 86),咖啡酸的线性范围为0.0372-0.744μg(r=0.99988),3,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线性范围为0.186-3.72μg(r=0.999 91)。回收率分别为98.07%、98.73%和98.12%,RSD分别为1.96%、0.71%、0.99%(n=5)。结论HPLC法可同时测定野菊花中绿原酸、咖啡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三个有机酸类药效组分,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重现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草乌在蒙医、中医中用法、性味、功能、炮制、临床配伍、药理毒理等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中医和蒙医对草乌的药性和临床应用大致相近,各有侧重。中医强调草乌的辛热之性,善用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和散寒止痛之功效。中医主要用草乌(根),认为其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症作痛,麻醉止痛。蒙医用草乌(根)及草乌芽、草乌叶、草乌花为药材,蒙药理论认为其味辛,性温,效轻、有大毒;具有杀粘(菌),燥协日乌素(湿),止痛之功效;主治流感,急慢性肠刺痛粘刺痛,痈疖,丹毒,白喉,炭疽,脖颈僵直,陶赖,赫如虎,关节疼痛,偏瘫,心赫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并测定野菊花中两种黄酮类药效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供试品为载体,采用HPLC测定。Diamon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乙腈-0.5%磷酸水(乙腈起始浓度为10%,40min结束线性增加至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柱温30℃。结果:蒙花苷的线性范围为0.308~6.160μg(r=0.9999),木犀草素-O-β-D-葡萄糖苷的线性范围为0.0732~1.4640μg(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0%和99.67%,RSD分别为1.10%、0.83%(n=5)。结论:该方法同时测定2种有效成分,准确、快速、重现性好,适合于测定野菊花中蒙花苷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