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老年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的依从性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 180例门诊中精神分裂症老年患者 ,其中单一服用氯丙嗪 5 8例、奋乃静 6 5例、氯氮平 4 0例、氟哌啶醇 17例。患者于入组后 2周和 3个月末分别检测血药浓度 ,评定其服药依从性、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应用氯丙嗪、奋乃静或氯氮平者在剂量相仿时 ,其血药浓度为完全依从者高于部分依从者 ,部分依从者高于不依从者 (F检验 ,P <0 0 1)。完全依从者的血药浓度与剂量呈显著性正相关 (Pearson检验 ,r=0 4 3~ 0 6 2 ,P <0 0 5或 <0 0 1)。血药浓度过低者的痊愈 +显著进步率为 5 1 2 % ,远低于血药浓度中 (72 2 % )高 (70 8% )者。血药浓度过高者的副反应发生率达 4 4 6 % ,明显高于血药浓度中 (2 5 0 % )低 (2 3 3% )者。结论 服药依从性与疗效密切相关 ,精神分裂症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评估和血药浓度检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国人细胞色素P4502D6(CYP2D6)A、B及Ch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与帕罗西汀临床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对8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基因型分析,并分组用HAMD和TESS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的抑郁状态及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各基因型组患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⑴CPP2D6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wt(49.5%),Ch(50.0%),B(0.5%)。未检出A等位基因。⑵不同基因型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显著降低;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治疗前HAMD评分、治疗4周和8周后HAMD评分及减分率,以及TES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治疗后HAMD评分及减分率、TESS评分等均与年龄、性别、病程、CYP2D6基因型、突变等位基因数目之间的相关性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本研究未发现抑郁症患者CYP2D6基因多态性与帕罗西汀临床效应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滥用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胺酮滥用者认知功能损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韦氏记忆测验的记忆商洲Q)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智商(100水平与31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氯胺酮滥用者的MQ平均为85.4±8.4,总智商(FIQ)为8514±9.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滥用者MQ在临界及以下水平者为47.8%,FIQ在临界及以下水平者占43.5%。滥用者MQ异常组年龄平均21.9±3.8岁,显著小于RQ正常组。结论:氯胺酮滥用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年龄较小者的MQ易受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药物(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点工作的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和完善MMT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我设计的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调查表,对笔者所在门诊2006年09月~2008年-07月收治的125例海洛依赖者进行入组和随访凋查。结果:①受治者使用毒品的行为明显减少,2年来平均尿吗啡检测阴性率65%,未见共用针具行为;②家庭关系改善,家庭关系良好者从18例(14.4%)增至105例(84%);正常生活水平从12例(9.6%)增至105例(90.4%);精神变好从14例(11.2%)增至115例(90.2%);③就业率从入组12例(9.6%)增至65例(52%)。结论:实施MMT在改善海洛因依赖者社会功能,降低毒品危害方面有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脱失率偏高,就业率不足等现象。怎样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脱失率,提高就业率,是今后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人P450 2D6酶(CYP2D6)基因多态性与氟西汀临床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氟西汀对108例抑郁患者(抑郁症89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型4例,强迫性神经症2例,焦虑性神经症1例,抑郁性神经症4例,分裂样精神病(伴抑郁症状)1例)进行治疗,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中需处理的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分析患者CYP2D6基因型。结果:(1)PCR-RFLP分析表明,在108例抑郁患者中,CYP2D6基因型为wt/wt者26例,wt/Ch者55例,Ch/Ch者26例,wt/A者1例,未发现B等位基因。CYP2D6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CYP2D6wt(50%),CYP2D6Ch(49.5%),CYP2DY6A(0.5).(2)入组时,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之间HAMD基础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氟西汀治疗后4周和8周后,不同CYP2D6基因型患者的HAMD量表评分比治疗前 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0);8周后减分率达80%左右,TESS评分较低。在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之间,治疗后的HAMD评分、HAMD减分率及TESS评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及HAMD减分率、TEWW评分等与CYP2D6基因型及CYP2D6突变等位基因数目的相关关系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未发现中国人CYP2D6基因多态性与氟西汀临床效应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170例滥用止咳水患者心理特点和防御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滥用止咳水患者的临床心理特征及防御方式。方法:对170例滥用止咳水患者采用半定式检查法,严格按照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检查问卷内容询问人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防御方式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止咳水滥用组HAMD量表总分和SDS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HAMD量表分与退缩、躯体化、回避和假性利他呈显著正相关;SDS量表分与退缩躯体化和消耗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止咳水滥用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型或中间型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测定及对其防御方式进行干预,可能会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坚持服药3年及以上服药人员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一般情况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广州市荔湾区药物维持治疗点坚持服药3年及以上的46例服药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其人口学特征及治疗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长期维持治疗患者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39.93±8.10)岁;大部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与家人、亲属或朋友居住,并有较好的家庭关系;93.48%的服药人员为无业或待业;97.80%的长期维持治疗人员吸毒时间10年以上,平均时间为(17.78±3.75)年;吸毒花费以100~500元者居多;82.6%的服药人员至治疗点所需时间在30min以下;大多数患者服药剂量为20~80mL;服药参与率中位数91.72%,尿检参与率中位数91.72%,尿检阳性率中位数14.12%。结论在治疗中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和治疗前后情况进行监测,并针对监测结果对患者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有利于其长期维持,进而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目的 探索影响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详细询问和评定 7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并收集其社会经济、家庭、临床和治疗资料 ,以单因素法及逐步多元回归法分析患者的依从性和上述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全样本的依从性类别分布为 :完全依从 5 2 8% ,部分依从 34 7% ,不依从 12 5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影响治疗依从性的最重要因素为 :副反应、病情和就医条件。结论 对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应引起更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中转诊与非转诊MMT患者的服药与尿检情况进行对照分析,以了解转诊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对其监控管理的必要性。方法:以现有转诊至本门诊的36例阿片类物质成瘾患者为研究组,随机选取现有非转诊患者36例为对照组,对其从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半年时间内的日平均服药剂量、服药天数、尿检次数及尿检阳性情况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日平均服药剂量,研究组48.50ml±s19.43ml,对照组47.76ml±s16.91m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27,P=0.864);平均服药天数,研究组102.69d±s63.65d,对照组145.56d±s42.21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367,P=0.001);平均每人参与尿检次数,研究组1.00±s1.394次,对照组4.39±s1.84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8.807,P=0.000);尿检阳性率,研究组33.33%,对照组15.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86,P=0.012)。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中转诊患者较非转诊患者在参与服药及尿检方面依从性差,有必要对其转诊制度与方法做进一步研究,以规范对该群体参与治疗的监控管理,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1例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为男性未婚青年。氯胺酮滥用时间为21.8±s17.8月,滥用剂量为0.4 g·次-1±s0.2 g·次-1,吸食频度为9.5次·月-1±s8.5次·月-1,滥用方式全部为鼻吸。患者均有多物质滥用的经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确切的氯胺酮滥用史和临床表现,临床类型以精神病性障碍多见,占85.4%(35/41)。依赖者的耐受性增加不明显,戒断症状出现较迟且较轻,心理依赖呈中等程度;精神病性障碍者的主要表现为:幻听、被害妄想、易激惹、兴奋和行为异常等。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以精神病性障碍多见,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