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土鳖虫对破血逐瘀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经文献查阅并结合PubChem、SwissADME、SwissTargetPrediction和TCMSP等数据库对土鳖虫已知成分及其对应靶点进行搜集,并与经GeneCards、OMIM、TTD、HPO数据库搜索得到的“破血逐瘀”相关靶点进行交互分析得到共同靶点;通过蛋白-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构建土鳖虫“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讨土鳖虫破血逐瘀功效的作用机制。同时采用体外纤溶实验评价土鳖虫水溶性蛋白质与其他成分的活性差异。结果:筛选得到土鳖虫活性化合物54个,共对应靶点653个;与血瘀相关的17种疾病的16141个作用靶点经交互分析得出两者共有靶点26个。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土鳖虫已知成分主要涉及嘌呤代谢通路、细胞能量代谢通路、环磷酸鸟苷(cGMP)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醛固酮合成代谢通路、三酰甘油合成通路等13条信号通路,通过干预DNA转录、细胞能量代谢等生物功能发挥药效。同时体外纤溶实验得出土鳖虫水溶性蛋白质较其他成分表现出更强的纤溶活性。结论:土鳖虫已知活性成分并不能很好的证明其对破血逐瘀相关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结合土鳖虫水溶性蛋白质促纤溶作用,为下一步土鳖虫纤溶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技术对川乌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ACQUITY UHPLC BEH C18柱(2.1 mm×100 mm, 1.7 μm)色谱柱,以0.1%氨水(A)-乙腈(B)为流动相;洗脱程序为0~3 min,0~15% B;3~10 min,15%~40% B;10~16 min,40%~70% B;16~20 min,70%~90%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 ℃,流速为0.3 mL·min-1,进样量2 μL,正离子模式扫描。结果 最终从川乌中鉴定了141种生物碱类成分。其中单酯型生物碱37种,双酯型生物碱21种,三酯型生物碱2种,醇胺型生物碱80种及其他类生物碱1种。结论 该研究所建立的定性分析方法可系统快速地识别川乌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并为川乌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产业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KGM组方的抗炎抗过敏药效,并对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预测。方法 利用透明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试验评价KGM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其起效机制。结果 KGM对透明质酸酶的抑制率为41%,对小鼠耳肿胀抑制率约为44%,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显示,KGM主要组成成分作用于炎症、过敏及免疫相关靶点209个;绘制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并结合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GBA、AKR1B1、CASP3、VDR、CA2、CA1、CA12、CA9、ACE、FUCA1、MGAM与SI等是KGM的主要作用靶点,涉及的细胞功能主要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调节、分泌调节、离子输运调节等;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氮代谢、钙离子通道、淀粉和蔗糖代谢、cAMP信号通路等。结论 KGM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钙离子通道、cAMP信号通路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过热蒸汽灭菌松花粉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为其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和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等毒理学评价试验。结果 受试物最大给予量达10 g/(kg·BW)时,对小鼠未见毒性作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未见该样品有致突变作用;28天经口毒性试验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 过热蒸汽灭菌松花粉的急性毒性分级属于实际无毒级,无遗传毒性,在该试验研究剂量和条件下,未见明显毒性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统计其中收载的含黄芪成方制剂,归纳整理其中药味数、制剂剂型、功效主治、禁忌事项及主要药对,并对相关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中国药典》2020年版共收载了224种含黄芪的成方制剂,包括40种炙黄芪的成方制剂,处方用药味数以6~10味居多,制剂剂型以颗粒剂居多,功效主治以补益气血为主,禁忌事项则以孕妇禁忌居多。可为黄芪的临床新应用、新功效挖掘、新剂型改良及黄芪成方制剂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黄芪-茯苓双向固体发酵菌质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整体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含4%氧嗪酸钾与20%酵母混合制成的饲料建立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20 mg·kg–1),菌质低剂量(250 mg·kg–1)、中剂量(500 mg·kg–1)、高剂量(1000 mg·kg–1)组,连续灌胃给药42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肾脏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取小鼠肾脏固定、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小鼠的UA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菌质各剂量组与高尿酸血症模型组相比,U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00 1),其中菌质高剂量组下降幅度最大,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小鼠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Cr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肝脏XOD活性明显升高(P<0.000 1),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升高(P<0.001),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提高(P<0.000 1)。与模型组相比,菌质中剂量组小鼠BUN水平显著下降(P<0.01);苯溴马隆阳性组、菌质高、中剂量组小鼠Cr水平显著下降(P<0.01);苯溴马隆阳性组、菌质各剂量组小鼠的X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00 1);菌质各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下降(P<0.01);菌质各剂量组的IL-1β、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00 1),但TNF-α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肾脏病理切片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黄芪-茯苓双向固体发酵菌质可以显著改善高尿酸血症小鼠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松花参宝片(PG)及其升级产品(PG+)的抗疲劳作用。方法 以KM小鼠(n=128)为实验对象,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为8组,每组16只分别是阳药组、空白组和PG低、中、高剂量组及PG+低、中、高剂量组,每天1次,连续给药28 d,观察其给药后小鼠爬杆时间、力竭游泳时间及不负重游泳后血清乳酸、尿素氮及肝/肌糖原的含量,综合评价其抗疲劳效果。结果 PG及PG+的中、高剂量组均可延长小鼠爬杆时间(P<0.05),降低小鼠游泳后血清乳酸(P<0.05)及尿素氮(P<0.05)的含量,并增加小鼠肌糖原的含量(P<0.05)。PG及PG+仅在高剂量时可增加小鼠力竭游泳时间(P<0.05)。PG+的低、中、高剂量均可增加小鼠肝糖原含量(P<0.05)。PG+与PG对小鼠爬杆、力竭游泳及血清尿素氮的影响作用相近,高剂量的PG更能促进小鼠血清乳酸的清除。中、高剂量给药PG+促小鼠肝糖原作用更好。低剂量给药PG+促小鼠肌糖原积累效果更明显。结论 高剂量的PG及PG+均起到显著的抗疲劳作用,中剂量效果次之,低剂量效果较弱。PG+的促糖原积累效果更优,而PG...  相似文献   
8.
利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液质联用技术对草乌、川乌及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比分析三者所含生物碱类成分的差异。利用固相萃取柱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后,采用0.1%氨水(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在ESI正离子模式下建立3种药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LC-MS表征方法,采集对照品与样品的高分辨质谱数据。结合对照品裂解行为、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等信息以及相关参考文献,最终从草乌、川乌及附子中鉴定得到155种成分,其中草乌中有130种,川乌中有127种,附子中有92种。结果表明,草乌、川乌及附子中以单酯型生物碱与醇胺型生物碱为主,且草乌与川乌的生物碱种类更为相似。该文可为阐明3种乌头属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差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