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药敏)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统计我院2002—2008年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用Sperman’s相关法对2种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中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但2008年比2002年中敏率上升了291.0%,敏感率则呈下降趋势。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中敏率与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3代头孢类用药频度呈正相关(r=0.857,P<0.05;r=0.929,P<0.01;r=0.786,P<0.05);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与本药、美罗培南、3代头孢类含酶抑制药用药频度呈负相关(r=-0.821,P<0.05;r=-0.786,P<0.05;r=-0.786,P<0.05),与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0.5g)用药频度呈正相关(r=0.821,P<0.05;r=0.929,P<0.01;r=1.000,P<0.01);左氧氟沙星(0.5g)用药频度分别与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r=-1.000,P<0.01;r=-1.000,P<0.01;r=-1.000,P<0.01);美罗培南耐药率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呈完全正相关(r=1.000,P<0.01;r=1.000,P<0.01;r=1.000,P<0.01);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耐药率与其他药物用药频度及耐药率也有相关性。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的药敏与用药频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近期临床应注意调整抗菌药物用药频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高苯丙氨酸血症(HPA)患儿血苯丙氨酸(Phe)及尿苯丙酮酸、苯乙酸及苯乳酸水平,探讨其血Phe水平与尿代谢产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55例HPA患儿,其中20例为轻度HPA(血Phe浓度<360 mmol/L)、35例为苯丙酮尿症(PKU,血Phe浓度360~1 200 mmol/L);血Phe水平检测采用串联质谱干血滤纸片法;尿苯丙酮酸、苯乙酸及苯乳酸水平检测采用尿素酶预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法。结果 HPA患儿血Phe水平与尿苯丙酮酸、苯乙酸及苯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61~0.84,P均<0.01)。轻度HPA与PKU患儿尿苯丙酮酸、苯乙酸及苯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0%轻度HPA患儿及5.71%PKU患儿的尿苯丙酮酸、苯乙酸及苯乳酸水平正常。结论 HPA患儿尿中苯丙酮酸、苯乙酸及苯乳酸水平的变化与血Phe浓度密切相关,单纯检测尿苯丙酮酸、苯乙酸及苯乳酸可能导致假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联合x射线对胶质瘤干细胞辐射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四唑蓝(MTT)法检测白藜芦醇和X射线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下观察胶质瘤干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凋亡小体;采用单丹磺酞尸胺(MDC)染色和Westernblot分析自噬在x射线诱导胶质瘤干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单独X射线处理组相比,白藜芦醇联合X射线可明显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生长(均P〈0.05);在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胶质瘤干细胞抑制率下降(P〈0.05)。显微镜下观察联合处理组的细胞形态,细胞不再成球形生长;Hoeehst33258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联合处理组细胞出现凋亡形态;MDC染色结果显示,联合处理组细胞出现大量自噬泡;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处理组细胞的Bel一2表达减少(P〈0.01),LC3Ⅱ/LC3I的比值增大(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提高胶质瘤干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白藜芦醇联合X射线处理可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自噬对于提高胶质瘤干细胞的辐射敏感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携带MMACHC基因c.609G>A(p.W203X)突变的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2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720例携带c.609G>A突变的cblC型MM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基因突变位点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携带c.609G>A纯合突变的患者为A组(172例);携带c.609G>A与c.482G>A(p.R161Q)、c.80A>G(p.Q27R)及c.394C>T(p.R132X)中任一突变形成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为B组(169例);携带c.609G>A与上述突变位点以外突变[如c.658_660delAAG(p.K220del)、c.315A>T(p.Y105X)、c.567dupT(p.I190fs*13)]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为C组(379例)。对不同基因突变位点患者的临床表现,血酰基肉碱、血同型半胱氨酸、尿有机酸水平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根据随访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720例患者中306例(42.5%)来自新生儿筛查,其中156例发病;414例未进行新生儿筛查的患者中10例因同胞确诊后诊断(临床未发病),其余404例均为临床发病病例。560例发病患者中,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2个月(3?d~20岁)。B组发病年龄晚于A组和C组,三组间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临床症状各异,1岁以内发病患者多表现为呕吐、腹泻、喂养困难及抽搐,1岁以后发病患者多以运动障碍及智力落后为主要表现。肾脏疾病起病的患者均携带c.80A>G或c.482G>A突变,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均携带c.80A>G突变。长期随访患者621例,其中预后正常156例(25.1%),落后433例(69.7%),死亡32例(5.2%)。剔除失访、死亡及资料缺失的患者,对559例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筛查与否、发病与否、发病年龄及基因突变位点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MMACHC基因c.609G>A突变与早发型MMA相关,患者多于出生后1个月内起病。维生素B12肌内注射对携带不同突变的患者均有效。新生儿筛查对患者预后有益,而临床发病则不利于患者预后,携带c.609G>A纯合突变患者较携带c.609G>A与其他突变位点形成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结合分子对接和血小板聚集实验对大黄?虫丸中基于血小板P2Y1及P2Y12受体作用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进行初步筛选。方法 以P2Y1及P2Y12受体作为靶受体,分别与大黄?虫丸中9种主要成分(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黄芩苷、苦杏仁苷、芍药苷和甘草酸)进行分子对接,计算结合能并分析分子间作用力,与P2Y1及P2Y12受体自带活性配体进行比较。随后以腺苷-5''-二磷酸钠(ADP)为诱导剂,观察大黄?虫丸中9种主要成分在同一浓度下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以此初步验证分子对接的结果。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甘草酸、黄芩苷和大黄酸与P2Y1受体结合能较低,结合位置与自带配体较相似;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与P2Y12受体结合能相对较低,结合位置与自带配体相对较相似。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中,2 nmol·L-1的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聚集率分别为41.3%和73.1%,抑制率为51.2%和13.5%。结论 结合分子对接和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推测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可能是大黄?虫丸中基于P2Y1及P2Y12受体通路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色瑞替尼合成工艺中具有警示结构的潜在有关物质进行遗传毒性(致突变性)评价研究,为色瑞替尼有关物质的分类分级控制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基于专家规则和统计学原理的2种互补的(定量)构效关系[(Q) SAR]评价系统(Derek和Sarah)对色瑞替尼有关物质的遗传毒性进行初步预测和分类;对(Q) SAR预测结果为阳性的有关物质,开展Ames试验进一步验证。结果 杂质6 (CAS:1032903-50-6)、杂质7 (CAS:1032903-62-0)和杂质13 (CAS:1032903-63-1)的Derek预测结果均为阳性,依据ICH M7指导原则的分类为第3类。在Ames试验中,在加代谢活化系统S9和不加S9的情况下,3个杂质(每皿22~1 800 μg)回复突变的菌落数小于溶剂对照组的2倍,由此判定Ames试验提示的致突变性为阴性。结论 杂质6 、杂质7 和杂质13 的致突变性均为阴性,可推翻基于结构的疑虑,依据ICH M7中的第5类即非突变性杂质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 A)cblA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变异类型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2例cblA型MMA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MMAA基因的变异分析。结果MMA cblA型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气促和嗜睡。维生素B12治疗对11例(91.7%)患儿有效。治疗后患儿血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尿甲基丙二酸及甲基枸椽酸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例患儿生长发育正常(66.7%),4例智力运动发育落后(33.3%)。检测到14种MMAA基因变异,包括6种新变异:c.54delA(p.A19Hfs*43)、c.275G>A(p.G92V)、c.456delT(p.G153Vfs*8)、c.667dupA(p.T223Nfs*4)、c.1114C>T(p.Q372X)和c.1137_1138delCA(p.F379Lfs*27)e最常见的变异为c・365T>C(p.L122P)(29.2%)。结论cblA型MMA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气促和嗜睡,大部分患儿为维生素B12治疗有效型。c.365T>C为中国MMAA基因的常见变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纳米胶束载体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细菌内毒素动态显色定量方法。 方法: 首先建立动态显色法测定细菌内毒素的标准曲线,并验证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考察样品对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干扰情况,确定样品的最大无干扰浓度,随后验证方法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并进行初步应用。 结果: 标准曲线可靠性验证中,相关系数r>0.99,标准曲线可靠。供试品用水稀释并添加内毒素标准品至供试品终浓度0.625mg.ml-1(稀释40倍)及内毒素终浓度为0.25 Eu.ml-1时,测定其回收率接近100%,供试品在该浓度对内毒素实验的干扰作用较小。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验证中,标准曲线各浓度点测量结果的变异系数均<7%,加入各浓度的内毒素标准品的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均<5%,回收率在94%-112%之间。另外,日常检测3批供试品的内毒素含量均小于限值,回收率在97%-105%之间。结论: 动态显色法可用于定量检测纳米胶束载体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细菌内毒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建立基于MrgrpX2的潜在类过敏成分的筛选模型,对双黄连注射液中13种成分进行虚拟筛选。方法: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及LigPlot+软件,以MrgrpX2作为目标蛋白,对各单体成分进行虚拟分子对接筛选,计算受体和配体间的结合能并分析分子间作用类型。结果: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13种单体成分的结合能依次为连翘酯苷A、黄芩苷、野黄芩苷、芦丁、连翘苷、黄芩素、木犀草素、隐绿原酸、新绿原酸、汉黄芩素、金丝桃苷、绿原酸和咖啡酸,分子间作用以Pi-Pi作用力、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为主。结论:建立的基于MrgrpX2的筛选模型可用于辅助潜在类过敏成分的初步筛选,筛选出的双黄连注射剂中的连翘酯苷A在这13种单体成分中与类过敏关键受体MrgrpX2具有更高的亲和力,提示可能有更高的致类过敏风险,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