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比较少见,而同时伴有蝶窦内假性动脉瘤者,常因难以控制的鼻衄死亡.国内有散在病例报告[1,2,3].2001年6月笔者对1例外伤性左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假性动脉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细菌性严重脓毒症大鼠外周血各细胞因子的表达的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凋亡情况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对照组、氧氟沙星抗感染组、乌司他丁-氧氟沙星抗炎抗感染组,每组10只。经腹腔内注射创伤弧菌建立脓毒症模型,15 h后取单侧颈总动、静脉血标本测定IL-10、TNF-αI、L-1β,锌金属蛋白酶,溶细胞素的水平以及在不同时间测定PMN的凋亡情况。结果在严重脓毒症大鼠的确存在PMN凋亡滞后的现象,合用乌司他丁的抗炎抗感染组较单纯氧氟沙星抗感染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TNF-αI、L-1β,锌金属蛋白酶,溶细胞素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中性粒细胞凋亡时间明显提前。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严重脓毒症大鼠的预后,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各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并改变PMN凋亡滞后的现象。从而减轻组织器官炎症反应的病现损害而起保护作用,避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向MODS发展。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利伟  孙来芳  郭蕾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1):1210-1212
目的:观察并探讨乌司他丁(UT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扩容、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常规治疗,治疗组从入ICU后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鸟司他丁10万U+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每8h1次,连续用药7d;检测两组第1、4、7天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6(IL-1、IL-6)的浓度,并观察比较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病例数,ICU的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的第4、7天所测血TNF-α、IL-1和IL-6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UTBI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ICU的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UTI对感染性休克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轻组织器官损伤,缩短患者在ICU的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性别、年龄、脏器损伤情况等12项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男女比例1.9∶1,高发年龄段为20~49岁,主要为无业人员(34.8%),中毒原因以自杀为主(164例),毒物类型前三位依次是有机磷农药(32.6%)、抗精神药物(12.2%)和镇静安眠药(11.5%),中、重度中毒患者比例1.7∶1,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35.6%,最常受累器官为肺(38.6%)和脑(36.0%),中毒死亡率5.3%。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该院急性中、重度中毒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的基本资料,为本地区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联合测定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浆PCT含量,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CRP水平,对51例ISS≥16分的发生细菌感染的多发伤患者(感染组)伤后?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46例伤后早期未并发感染的多发伤患者(未感染组)分别进行血浆PCT和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对照组PCT和CRP值分别为(0.80&#177;0.19)ng/mL和(1.10&#177;0.31)mg/L;感染组PCT和CRP值分别为(35.25&#177;14.61)ng/mL和(46.86&#177;18.59)mg/L,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未感染组PCT值为(1.35&#177;0.33)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感染组CRP值为(41.29&#177;16.30)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CT与CRP联合测定可为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细菌感染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严重创伤患者102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治疗,第1d予半量的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PN和EN序贯营养支持的积极治疗策略,即早期(第1d)以PN给予50%能量需求量,继之以EN(第2d始),逐步增加肠内营养量,最终(第8d)过渡到全肠内营养(TEN),从而避免了EN的一些严重并发症,使EEN得以顺利实施的方法,实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患者MODS发生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CRP、TNF-α、IL-1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MODS发生率为13.7%,显著低于对照组(31.4%,P〈0.05)。营养支持第14d、21d,治疗组血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CRP、TNF-α和IL-1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增加肠内营养总量,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国浙江汉族人群Toll样受体4(TLR4)基因(Asp299Gly和Thr3991le)多态性与创伤后脓毒血症的关系。方法在50例创伤后脓毒血症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中,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ASPCR—RLFP)检测TLR4Asp299Gly和Thr3991le基因多态性,分析TLR4基因多态性与创伤后脓毒血症的相关性。结果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均未发现TLR4Asp299Gly和Thr3991le基因突变。结论浙江汉族人群TLR4Asp299Gly和Thr3991le基因多态性与创伤后脓毒血症易感性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脓毒症是机体对严重感染的全身反应,研究表明其易感性和临床转归与机体的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笔者对与脓毒症相关的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由多种组织细胞合成,调控着细胞周期,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黏附、转移和凋亡,与人类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研究表明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时TGF-β1表达呈增加趋势[2].与配体结合后,TGF-β家族受体激活了一个由Smad蛋白家族介导的独特的信号转导通路,Smad7是TGF-β/Smads蛋白信号通路中最重要的内源性抑制因子[3].笔者采用注射TGF-β1抗体的方法来中和体内表达增多的TGF-β1,观察肾功能损害变化以及此通路上重要抑制因子Smad7的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症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降钙素原的动态影响和意义。方法将50例重症感染患者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控制血糖在4.4~6.1 mmol/L)和常规治疗组(控制血糖在10.0~11.1 mmol/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常规治疗组治疗期间外周血CD3^+、CD4^+、CD4^+/CD8^+与同期检测的强化胰岛素治疗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且与疾病预后存在一定关联。讨论强化胰岛素治疗重症感染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同时淋巴细胞亚群联合PCT检测可以作为其治疗过程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