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 调查分析山西省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 对2010年8月-2011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汾阳医院门诊的发病后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105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记录患者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调脂及应用其他药物的情况.结果 105例患者中卒中复发者11例占(10.48%),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率为100.00%,降压、降糖、调脂治疗的达标率分别为62.86%、72.00%、50.08%;其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降压、降糖及调脂治疗的符合率仍低,不规范用药率很高.结论 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脑卒中的危害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1996年由Hinchey等[1]首先报道的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痫发作、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现将我院2006年-2008收治的3例由子痫致RPLS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年来青年人(15岁~45岁)缺血性卒中病因构成的演变情况,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2004卑在本院就诊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入选本研究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01例,其中31岁~45岁者占71.3%。总体病因构成情况:病因未确定者42例(41.6%),大动脉硬化者23例(22.8%),心源性脑栓塞20例(19.8%),其他原因者16例(15.8%)。然而,前10年(1985年~1994年)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构成与后10年(1995年~2004年)并不相同。前10年中病因未确定者占53.3%(24/45),而后10年为32.1%(18/5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构成在20年内有明显改变,近10年来,病因未确定者的百分比构成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该病的理论知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T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的影响。方法 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退,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既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脂作用,也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MT),缓解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此次研究特就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58例自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科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干预的患者,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高血压脑出血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提升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GCS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行动能力、交流能力、转移能力、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未见显著差异(P0.05)。患者出院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对照组发生率为34.48%,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构成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本研究通过分析20年来青年人(15岁~45岁)缺血性卒中病因构成的演变情况,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2004年在本院就诊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入选本研究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01例,其中31岁~45岁者占71.3%.总体病因构成情况:病因未确定者42例(41.6%),大动脉硬化者23例(22.8%),心源性脑栓塞20例(19.8%),其他原因者16例(15.8%).然而,前10年(1985年~1994年)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构成与后10年(1995年~2004年)并不相同.前10年中病因未确定者占53.3%(24/45),而后10年为32.1%(18/5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构成在20年内有明显改变,近10年来,病因未确定者的百分比构成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该病的理论知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孔玉娟 《中外医疗》2012,31(30):82-83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使用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用400 mg丹参粉针加上500 mL的右旋糖4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2.5%和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57.5%和总有效率82.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论丁咯尔地配合依达拉奉应用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良好,且无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创钻颅与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75)和观察组(n=75),参照组单独给予微创钻颅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钻颅联合高压氧综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82.7%,经统计比较,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微创钻颅与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出血效果优于微创钻颅单一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山西省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汾阳医院门诊的发病后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105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记录患者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调脂及应用其他药物的情况。结果 105例患者中卒中复发者11例占(10.48%),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率为100.00%,降压、降糖、调脂治疗的达标率分别为62.86%、72.00%、50.08%;其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降压、降糖及调脂治疗的符合率仍低,不规范用药率很高。结论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脑卒中的危害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可逆性后部门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1996年由Hinchey等首先报道的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