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总计分和血流速度;同时检测其血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连续观察103例,其中急性脑梗死组33例,慢性脑梗死组3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6例。各项数据用SPSS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急性组和慢性组较对照组增加(P均<0.01),而急性组和慢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较急性组显著增加(P>0.05);C反应蛋白浓度急性组(19.54±37.96mg/L)较慢性组(4.01±7.22mg/L)和对照组(1.66±1.17mg/L)增高(P均<0.01);慢性组较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间C反应蛋白浓度95%的可信范围分别为1.24~2.08mg/L、4.52~34.56mg/L和1.42~6.62mg/L。急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依次大于慢性组和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C反应蛋白浓度与纤维蛋白原和斑块总计分呈正相关,与血流阻力指数呈负相关。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血浓度变化不敏感;C反应蛋白血浓度升高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无关,与纤维蛋白原血浓度和斑块总计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 :前瞻性随机调查对象 2 3 2例 ,年龄 64 .5± 9.1岁 ,分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 (DM -EH) 60例 ;糖尿病组 (DM ) 3 1例 ;高血压病组 (EH) 85例 ;同龄正常人组 5 6例 ,应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及临床检查 ,经spss 10软件统计分析处理。结果 :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 :DM -EH组 (1.72± 0 .62mm) ,DM组 (1.48±0 .60mm)、EH组 (1.5 3± 0 .5 1mm)较对照组 (1.0 6± 0 .2 6mm)显著增厚 (P均 <0 .0 1) ;DM -EH组较DM组及EH组差异显著 (P均 <0 .0 5 )。颈总动脉 (CCA)内径 :DM -EH组 (7.0 0± 0 .68mm)较DM组 (6.60± 0 .5 3mm)显著增宽 (P <0 .0 5 ) ;EH组 (7.13± 0 .80 )较DM组增宽非常显著 (P均 <0 .0 1)。IMT与CCA半径比值(IMT/r) :三组较对照组增大均非常显著 (P均 <0 .0 1) ;DM -EH组EH组显著增大 (P <0 .0 1) ;孤立斑块发生率 :DM -EH组较 ;三组增高非常显著 (P均 <0 .0 1)。最大剪切率 (SR) :DM -EH组较另三组显著降低 (P均 <0 .0 5 )。多元逐步回归表明 1MT与年龄、舒张压、空腹血糖及LDL -c、CCA内径、舒张末峰速度 (VD)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 1MT和斑块增厚是DM合并大血管病  相似文献   
3.
4.
刘晔  姚海延  谢晓蓉 《中外医疗》2014,(14):160-161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体检者中血清EB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对鼻咽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 179例于该院体检中心进行血清EB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健康成年体检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EB病毒核抗原1(NA1)IgA与EB病毒Rta蛋白抗体IgG的阳性检测率。此外,对入组者进行年龄分组,21~30岁、31~40岁、41~50、51~60、61~70岁共5组,分别比较各组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检测阳性率。结果血清NA1-IgA检测阳性率为5.60%,血清Rta-IgG检测阳性率为2.97%,两组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008,P〉0.05);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阳性率在年龄21~30岁、31~40岁、41~50组为较高,51~60、61~70岁以上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检查阳性率与年龄因素相关,且和临床鼻咽癌发病以35~50岁为主相吻合,因此对于年龄21~50岁的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EB病毒NA1-IgA及Rta-IgG抗体检测,对鼻咽癌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龄老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和 B型超声 ,对 12 0名不同年龄组健康人和 119例 75岁以上老人 (75~ 10 0岁 ,男 67例 ,女 52例 )进行超声和临床检测。结果 :正常人各年龄组随年龄增长 ,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和颈总动脉 (CCA)内径、颈内动脉 (ICA)内径递增 ,收缩期血流峰值 (Vs)、舒张末期血流峰值 (Vd)、剪切率 (SR)递减。直线回归表明 :年龄与 IMT、 CCA、 ICA内径正相关 ;与 Vs、 Vd、 SR负相关。 75岁以上老人心脑血管病组 [92例 ,(81.0±4.5)岁 ]与同龄非心脑血管病对照组 [2 7例 ,(83 .3± 5.8)岁 ]比较 ,IMT、斑块积分 (CPS)、阻力指数、收缩压、脉压、甘油三脂显著增高 (P均 <0 .0 50 ) ;Vd、 S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显著降低 (P均 <0 .0 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高龄老人 IMT与 CPS、脉压正相关 ;与 SR负相关。斑块积分与 L DL -c正相关 ;与 HDL-c负相关。结论 :75岁以上老人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斑块增加与脉压、剪切率、血脂紊乱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标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高血压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特征以及防治依据。前瞻性随机调查 138例高血压病合并症患者与 39例同龄正常人 ,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发现 ,高血压病各组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和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显著高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以合并脑卒中组最为突出。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与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呈正相关。此结果提示 ,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1.1mm ;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增宽 ,斑块性质及斑块指数可作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抗高压治疗的同时应兼顾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纸片法测定了54株致病菌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的研究。结果:G^ 菌14株(2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以万古霉素、利福平为最敏感。G^-菌40株(74%),克雷白菌属多见,亚胺硫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抗菌活性最强,覆盖率广。结论:产酶20株(39%),主要分布在葡萄球菌、阴沟杆菌、枸橼酸杆菌。应开展细菌药物敏感性监测,以强调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超声改变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连续调查60岁以上老人354例,男190例;女164例.年龄(69.3±6.6)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KM-EH)1 00例;糖尿病组(DM)4 5例;高血压病组(EH)1 62例;同龄正常对照组47例.应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及相关临床检查.经SPSS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DM-EH组,DM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厚(P均<0.01);其中IMT>1.3mm在各组的构成比依次为76.0%,66.7%,64.4%,2 0.0%;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均<0.01).斑块的发生率各组依次为64.6%,57.7%,37.8%,26.7%;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均<0.01).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DM-EH、EH组、DM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宽(P均<0.05);EH组较DM组均显著增宽(P均<0.05);DM-EH组与EH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和舒张期血流峰速度:对照组、DM组、EH组、DM-EH组依次减慢;DM组、EH组、DM-EH组较对照组差异均非常显著(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表明:IMT与斑块积分、年龄、空腹血糖、脉压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厚度与斑块积分,空腹血糖,年龄和脉压密切相关;IMT与斑块积分是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的超声标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