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固醇在脂质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由于其具有靶向性、可降低药物毒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在阐述固醇分子在脂质体中的作用、脂质体液态有序相的特征、脂筏定义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细胞中脂筏的发现及植物固醇代替胆固醇作为脂质体膜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药物:桔梗6g 苏子5g 黄芩5g 干姜6g 浙贝5g用法:以上5味共研细末,分5包。用时取1 包,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在大椎穴上,然后纱布包扎,每日换1次。体会:此验方通过对35例病孩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咳嗽严重者尤佳。  相似文献   
3.
 体内荷瘤实验动物筛选法是寻找抗新癌药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要用大量动物和保存瘤株以及实验周期长,不能适应大量初筛药物的需要。多年来,虽然研究了一些休外筛选抗癌药物的方法,如细胞培养法、美兰还原法及精原细胞法等,但试验条件及步骤仍较繁杂或敏感性较差。故继续寻求新的体外筛选方法,仍然是一个极需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我国,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建立简易、准确以及与体内筛选试验符合率高的体外筛选方法,将有利于筛选抗癌中草药工作的开展。1974年安徽大学报道了测量螺胚径筛选抗癌药物的方法M,为体外筛选抗癌药物提共了一种新的实验摸型,受到普遍重视。我们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根据螺胚发育形态的变化筛选抗癌药的方法,并用一些已知有效抗癌药物进行方法敏感性的测试观察。  相似文献   
4.
乐秀芳  吴富根  胥彬 《药学学报》1980,15(7):391-395
氧代赖氨酸系我所抗菌素室从辽宁省大连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新种玫瑰录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viridofuscus n sp)所产生的抗菌素。经动物实验证明对多种实体瘤有效,本文继续报道以不同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对脑瘤-22小鼠的治疗作用。用氧代赖氨酸的总量为1~1.5g/kg,于按种后不同时间以腹腔、尾静脉、肌肉、口服给药,对脑瘤-22均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抑制率为47~78%。氧代赖氨酸200~400 mg/kg静脉注射对狗的血象、肝、肾功能,心电图影响不明显,100 mg/kg剂量对猴也无毒性反应。以氚标记的氧代赖氨酸对实验小鼠进行研究,表明口服吸收良好。静脉注射或口服200mg/kg,均以肝放射性为高,瘤中放射性虽不高,但能维持48小时以上。放射性排出以肾脏为主,静脉注射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约为63%。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脂质体中人参皂苷Rg1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胆固醇或DPPC/豆固醇分子间作用规律。方法:依据计量关系制备人参皂苷Rg1脂质体,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和同步辐射X光衍射(XRD)2种方法,研究脂质体中人参皂苷Rg1与DPPC/胆固醇或DPPC/豆固醇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DSC测定结果表明,随着人参皂苷Rg1浓度的加大,胆固醇脂质体出现分相现象,豆固醇脂质体相态可能发生变化;XRD测定结果表明,含药量10%的胆固醇脂质体同样出现2个相变信号,豆固醇脂质体变化不明显。结论:通过对人参皂苷Rg1脂质体中人参皂苷Rg1与DPPC/胆固醇或DPPC/豆固醇分子间作用规律的研究发现,豆固醇可以替代胆固醇作为人参皂苷Rg1脂质体的膜材。  相似文献   
6.
氧代赖氨酸系我所抗菌素室从辽宁省大连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新种玫瑰录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viridofuscus n sp)所产生的抗菌素。经动物实验证明对多种实体瘤有效,本文继续报道以不同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对脑瘤-22小鼠的治疗作用。用氧代赖氨酸的总量为1~1.5g/kg,于按种后不同时间以腹腔、尾静脉、肌肉、口服给药,对脑瘤-22均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抑制率为47~78%。氧代赖氨酸200~400 mg/kg静脉注射对狗的血象、肝、肾功能,心电图影响不明显,100 mg/kg剂量对猴也无毒性反应。以氚标记的氧代赖氨酸对实验小鼠进行研究,表明口服吸收良好。静脉注射或口服200mg/kg,均以肝放射性为高,瘤中放射性虽不高,但能维持48小时以上。放射性排出以肾脏为主,静脉注射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约为63%。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refIux esophagitis 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炎性病变,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主要症状为反流、返酸、烧心、胸骨后痛、吞咽疼痛、发噎感等.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联合促胃动力药(西沙必利)治疗40例反流性食管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炎性病变,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主要症状为反流、返酸、烧心、胸骨后痛、吞咽疼痛、发噎感等。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联合促胃动力药(西沙必利)治疗40例反流性食管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筛选抗癌新药时,实验肿瘤模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各国应用的筛选系统不太一样,有的强调小鼠白血病L1210,有的重视艾氏癌皮下型,有的采用腹水型。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一些动物筛选模型如艾氏癌(EC)、腹水型(EAC)及皮下型(ESC)、肉瘤180(S—180)、肉瘤37(S—37)、子宫颈癌14(U—14)、瓦克癌256(W256)等进行了比较试验,取得了一些结果,对它们用于筛选药物的价值有所了解。另外对体外筛选模型美兰试管法,以及小鼠精原细胞法也作了观察,一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丹皮酚和脂质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和同步辐射X光衍射(XRD)两种方法研究丹皮酚和脂质体相互作用后脂质体的热致相变情况。结果:DSC结果表明,随着丹皮酚浓度的增大,脂质体的前相变消失,主相变温度逐渐降低,当丹皮酚的浓度增大到33mol%时,脂质体的DSC曲线出现了三个吸热峰;升温过程的同步辐射小角X光衍射曲线(SAXS)也出现了三个相应的相变信号。结论:丹皮酚主要与DPPC尾链发生了相互作用,且浓度较大时可以诱导脂质体发生分相现象,分相后富含丹皮酚的相态中丹皮酚和DPPC的摩尔数之比近似为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