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同源重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新的mucA基因突变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构建铜绿假单胞菌新的mucA基因突变菌株,为研究新突变的mucA基因功能提供实验菌株.方法 首先将含新突变的mucA基因同源片段与自杀质粒pEX100T相连接,构建质粒pEXmucA56,再将质粒pEXmucA56转化人大肠埃希菌DH5α,与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共培养进行同源重组,并用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平板、假单胞菌分离平板(Pseudomonas isolation agar,PIA)和蔗糖(sucrose)平板进行筛选,获得染色体上含新突变的mucA基因的PAO1菌株.结果 经酶切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rn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质粒pEXmucA56构建及转化成功,经PCR及测序分析证实同源重组菌株PAOmucA56构建成功.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新的mucA基因突变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AOmucA56,为研究新突变的mucA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3株铜绿假单胞菌即含新的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PA17、mucA基因经典突变的黏液型PD0300、含野生型mucA基因的非黏液型PA01生物被膜早期形成和成熟形态,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和胞外基质藻酸盐在黏液型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PAl7、PAO1、PD0300的单菌落穿刺接种1%琼脂糖平板,肉眼观察细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测定细菌运动环评估3株细菌的蹭行运动能力;在生物被膜形成早期采用结晶紫对膜内黏附细菌染色,测定其吸光度(A)值,建立24 h内3株细菌的黏附曲线;建立未饱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检测早期和成熟期的胞外藻酸盐分泌;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pUCP/UV质粒转化3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静态生物被膜不同时期的形态和结构.结果 黏液型PA17、非黏液型PAO1菌株蹭行运动的直径小于黏液型PDO300(P<0.05),PA17、PAO1的运动能力弱于PDO300菌株;黏液型PDO300在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能力最强,非黏液型PAO1次之,黏液型PA17最弱;在未饱和生物被膜早期和成熟期黏液型菌株PA17、PDO300藻酸盐合成均明显高于非黏液型菌株PAO1(P<0.05),而PA17和PDO300在生物被膜相同时期的藻酸盐合成无明显差异(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PA17菌株在生物被膜形成中,不可逆黏附形成明显迟于非黏液型PAO1和黏液型PDO300,PA17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薄膜状,与非黏液型PAO1成熟生物被膜类似;而PDO300不可逆黏附形成早,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蘑菇状.结论 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是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的重要方式,可能影响成熟生物被膜的形态;而藻酸盐不是早期黏附的主要决定因素,与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ˉ)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性肝炎两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AIH)是一种罕见的肝实质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是一种肝脏的特殊炎性反应,其病程慢性波动,可自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该病在西方国家发病较多,我国少见,但随着免疫和生化等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AIH的发现率逐渐增高。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两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加深对AIH的认识,提高对AI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类乙肝核心抗原重组质粒pEGFP-N1/CpG-HBcAg(ISS)转染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诱导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CpG-HBcAg(ISSa,c),将其转染人外周血来源DC,用培养上清诱导HepG2的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已转染DC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检测培养上清诱导HepG2凋亡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培养上清的IFN-γ、IL-2、IL-12、IL-4和IL-10的水平。结果:pEGFP-N1/CpG-HBcAg(ISSa)转染DC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均有明显升高(P0.01)。转染后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的表达增强(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下降(P0.05),pEGFP-N1/CpG-HBcAg(ISSa)组培养上清对HepG2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HepG2细胞在诱导后24小时凋亡率达到最大,为18.4%。结论:重组质粒pEGFP-N1/CpG-HBcAg(ISSa)转染培养上清能明显促进肝癌细胞株HepG2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ZeoSV2(+)/CpG-HBcAg(ISS)对Balb/c小鼠免疫的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ZeoSV2(+)/CpG-HBcAg(ISSb,ISSc),将其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HBcAb、IFN-γ、IL-2、IL-12、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 pZeoSV2(+)/CpG-HBcAg(ISSb,ISSc)重组质粒均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HBcAb,pZeoSV2(+)/CpG-HBcAg(ISSb)组较pZeoSV2(+)/CpG-HBcAg(ISSc)组产生的抗-HBc效价显著增高(P<0.01),且其免疫Balb/c小鼠后能使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的表达增强,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产生。结论 pZeoSV2(+)/CpG-HBcAg(ISSb,ISSc)重组质粒对小鼠HBcAb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含CpG-HBcAg(ISSb)的重组质粒能够明显增强小鼠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不仅影响食物的吸收及患者的营养状况,也影响口服药物吸收,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动素、胃泌素是重要的胃肠肽类激素,有研究显示,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观察α-硫辛酸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症状、胃排空率及胃动素、胃泌素等指标的影响,分析疗效,并初步探讨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与胃肠激素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 H 4),10 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液,50 m L/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改变。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91.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气喘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炎症因子降低程度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肺炎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炎症因子,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2月在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12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联组(n=56)和二联组(n=56)。二联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d和氯吡格雷片300 mg/d,PCI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和氯吡格雷片75 mg/d,服用6个月。三联组在二联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替罗非班注射液,起始0.5 h内以0.4 μg/(kg·min)的速率滴注,之后维持滴注的速率变为0.1 μg/(kg·min)。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PG)]、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血小板活化参数(CD62P、CD63)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 h PG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VFS、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三联组患者LVFS、LVEF显著高于二联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62P、CD63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三联组患者CD62P、CD63显著低于二联组(P<0.05)。两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疗效较好,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且对患者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不会增加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