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菌药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随着新品种的不断出现,耐药致病菌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了帮助临床更合理地使用抗菌药,我们对本院住院病人的病历进行随机抽样、统计和分析,以期为医疗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盐城地区7家医院抗肿瘤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以促进抗肿瘤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方法:随机抽取7家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肿瘤患者病历共1933份,对其性别、年龄、支付方式及抗肿瘤中成药的名称、剂型、用法用量、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抗肿瘤中成药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抽取三级综合医院病历470份、三级专科医院451份、二级综合医院1012份,上述医院抗肿瘤中成药使用率分别为24.9%、30.2%、21.4%,单个病例平均抗肿瘤中成药使用种数分别为0.48(0.48~0.60)、0.48(0.48~0.60)、0.48(0.48~0.48)种。各级医院中艾迪注射液使用率均较高。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手术对各级医院抗肿瘤中成药使用均无影响;而患者是否化疗、支付方式对抗肿瘤中成药使用存在影响。抗肿瘤中成药不合理使用问题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中成药与西药联用、溶媒等方面不适宜。  相似文献   
3.
卞海林 《北方药学》2011,8(5):116-117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药师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与医疗风险的防范。方法:对已颁布实施的与药学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确认风险因素,制定一套风险防范体系。结果与结论:药师工作责任重大,我们要重视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按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预防和规避医疗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AD)治疗慢性房颤的最小维持剂量及其血药浓度变化与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治疗的慢性房颤患者40例,给药前均作心电图(ECG)、甲状腺激素水平、胸片、肝肾功能等检查,并经常规抗凝治疗后给予盐酸胺碘酮复律,维持窦性心律后渐减至最小维持量(50~100 mg·d-1);用RP-HPLC法定期检测血清AD和去乙基胺碘酮(DAE)浓度,同时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AD 50~100 mg qd维持3、6、12个月,慢性房颤患者窦性维持率分别为85.0%、91.2%、82.6%;患者血清AD和DEA浓度波动范围大,而血清AD与DEA浓度之和的变化相对较小.结论:AD治疗慢性房颤的最小维持量可为50~100 mg·d-1,长期口服无严重不良反应,血清AD、DEA及浓度之和可作为有效血药浓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祁旺  黄磊  卞海林  祁峰 《安徽医药》2022,26(7):1470-1473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胰腺炎( AP)病人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提高 AP抗感染治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 HIS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2019年 1—12月收治的 356例 AP病人的基本信息,针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356例 AP病人有 348例( 97.75%)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例次排名前三的抗菌药物分别为莫西沙星 169例( 28.64%)、奥硝唑 136例( 23.05%)、头孢他啶 112例( 18.98%);初始治疗方案中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有 203例( 57.02%)更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有 30例( 8.42%);共存在 209例次用药不适宜情况,主要为无指征预防用抗菌药物 158例( 75.60%)。,结论抗菌药物在 AP病人的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应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宣教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通气合剂中芍药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Symme-try 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5∶85),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结果芍药苷和橙皮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88 2~1.505 6μg(r=0.999 9)和0.266 4~2.131 2μg(r=0.999 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2%,98.81%,RSD分别为1.12%,0.67%。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本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基因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5例,其中首发患者243例,复发患者72例。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统计不同基因型的分布特征,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PEAR1和PTGS1等位基因变异发生率分别为34.92%、25.87%。复发组PEAR1基因野生型GG频率小于首发组(29.16%vs. 4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TGS1基因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EAR1突变(GA+AA)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PEAR1和PTGS1基因突变不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措施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687例住院患者病历,其中570例为2015年10月—2016年6月实施药学干预前,117例为2016年7月—2016年9月实施干预后,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评价基本药物使用合理性。结果:药学干预后药占比由37.83%降至33.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药物使用例次前5类药品总使用例次占比由52.29%降至48.02%;基本药物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药品品种与使用例次前10位不具有同步性;基本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病历占比由干预前的的12.14%下降至干预后的9.9%;干预前不合理用药以无适应证用药、用法用量不当、药物选择不适宜、有配伍禁忌或其他不良相互作用为主,干预后无适应证用药从6.16%降至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干预措施有效促进了我院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应进一步加强干预力度,以促进其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吴慧  缪阳  陈迎平  祁峰  卞海林 《安徽医药》2021,25(10):2004-2008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47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症组和中重症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法进行PEAR1和PTGS1基因多态性检测,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阿司匹林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63.7±12.8)岁比(68.6±10.7)岁]、吸烟[18.46%(12/65)比35.37%(29/82)]、糖尿病患病率[24.62%(16/65)比42.68%(35/82)]、空腹血糖[(5.87±1.69)mmol/L比(7.38±3.11)mmol/L]、D-二聚体[0.31(0.19,0.61)mg/L比0.55(0.26,1.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PEAR1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GS1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47,95%CI:1.023~1.072;P<0.001)、吸烟(OR:2.876,95%CI:1.548~5.343;P=0.001)、空腹血糖(OR:1.390,95%CI:1.193~1.621;P<0.001)、PEAR1基因携带A等位基因(OR:1.786,95%CI:1.028~3.101;P=0.040)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与年龄、吸烟、空腹血糖、PEAR1基因携带A等位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ICU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7.7~2008.12入住ICU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各类标本,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患者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99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美洛培南敏感率为96.2%、阿米卡星敏感率为69.6%、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为65.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61.6%、亚胺培南敏感率为57.2%、头孢吡肟敏感率为32.4%、头孢他啶敏感率为28.3%;通过分析发现,住院时间长、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治疗、呼吸衰竭、手术等均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危险因素.结论: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已十分突出,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耐药监控体系,控制耐药的发展及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