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167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造成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的主要原因.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对下肢动脉病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级,认为A级和B级病变首选介入治疗,C级以上特别是D级的病变推荐开放手术[1].但C级以上患者通常都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都较高,因此,我们尝试联合开放和腔内手术来处理这类病变,以期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范围涵盖了从腓肠肌静脉丛至广泛多节段的腘、股、髂股、股和下腔静脉血栓.DVT是第三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为108/10万,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ET)易感率男性高于女性,40岁后发病率迅速上升[1].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率可达66/10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顺行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失败时使用透视引导下逆行开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股浅动脉长段和(或)腘动脉闭塞患者,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失败时,在透视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逆行穿刺远端动脉,以0.018英寸导丝配合支持导管通过闭塞段并超选择性插入近端导管,贯穿导丝后对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结果全部患者逆行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浅动脉、腘动脉均获开通,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较术前显著提高分别为(0.27±0.17)比(0.56±0.22),P=0.004,(19.0±4.2)mm Hg比(44.0±6.5)mm Hg(1 mm Hg=0.133 k Pa),P=0.001。未出现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例患者2个月后再发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在顺行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透视引导下远端动脉逆行开通技术是一种高成功率与安全性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在一定水平的脉冲电场刺激的作用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生长情况,并与传统静态细胞培养下的细胞作比较,从而探究脉冲电场刺激对细胞的生长率、黏附率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构建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支架,将人内皮祖细胞接种于已缝有PCL的电刺激反应器上,按照0V、1V、2V、4V的电压分组,分别反应1h、2h,采用HE切片、电镜、MTT等方法,观察细胞在PCL上的黏附情况及细胞活力。结果通过脉冲电场刺激的方法,细胞黏附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与传统静态培养下的细胞相比,经过脉冲电场刺激的细胞更易在PCL支架表面黏附与生长,而50Hz,2V/cm的条件即是诱导细胞黏附的最佳环境条件。结论脉冲电场刺激的应用在组织工程学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9~ 87岁,平均65岁.对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等.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4例(94.4%)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4.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2.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4.4%.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患者(P =0.041、0.012).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正>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死亡率低和适应证广等优点[1,2]。但EVAR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据EUROSTAR的大宗病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6%~27%,约有10%~30%的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需要再次施行某种治疗。内漏是EVA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大约有25%患者发生内漏[3]。White等[4]于1997年最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基因治疗在肢体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性报道。结果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在动物实验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在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开始在临床应用,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p53基因相关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结论 基因疗法在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前景广阔,但仍有诸多技术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8.
病例简介患者女,20岁。因右颈部搏动性包块伴胀痛及反复头昏、呕吐、两上肢酸麻无力于1994年9月29日住院。体检:右颈部有一鸡蛋大小搏动性包块,质硬,有震颤。两侧锁骨下动脉搏动均消失,左颈总动脉搏动微弱。WBC12×109/L,N0.89,L0.11;血沉95mm/h;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免疫功能检查正常。多谱勒血流仪肢体节段性测压分别为:左、右肱动脉8kPa,左、右胫后动脉19kPa。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显示:右颈总动脉呈囊状扩张,直径达4.5cm,长6.0cm,近搅动脉壁明显增厚;左颈动脉极度狭窄,内径仅0.1cm左右,两侧锁骨下动脉均…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获取脐静脉内皮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增殖。采用体外旋转培养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于人造血管内壁形成一层较完整的具有抗血流冲刷能力的内皮细胞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讨论支架后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治疗ASO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闭塞的患者77例(107条肢体),分为开放手术20条,复合手术12条,血管腔内成形术56条,基因药物治疗3条,截肢16条。术后再狭窄闭塞发生的时间为术后0.5~48个月,平均12.27个月。结果术后随访69例,随访率88.23%。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期间出现支架内再狭窄39例,发生率为56.52%,术后3、6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有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术后24个月,各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区别,其中外科手术旁路术组的再狭窄率最低(15.00%),单纯球囊扩张组的再狭窄率最高(78.57%)。结论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每个再狭窄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尽量避免过多支架植入。必要时应配合开放手术,术后予以正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