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评估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42例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1例, 中位年龄56岁, 年龄范围45~72岁。42例接受TACE+TKI+PD-1抑制剂联合治疗, 系统治疗周期数均以免疫药物应用次数计算, 局部治疗时机视肿瘤长径、血供及应答情况而定。自患者接受TACE+TKI+PD-1抑制剂联合治疗开始, 通过住院、门诊就医以及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随访, 监测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结果 42例患者达到最佳影像学反应的给药周期[M(Q1, Q3)]为4(3, 7)个, 系统治疗时间[M(Q1, Q3)]为141(65, 194)d, 局部治疗次数[M(Q1, Q3)]为2(1, 3)次。根据改良的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21例、疾病稳定8例、疾病进展4例, 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HPLC法考察3厂家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的溶出度,为药品的采购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转篮法进行体外溶出度实验,以HPLC-UV法测定含量,计算累计溶出百分率;以威布尔方程拟合溶出度参数T50、Td、T80、m,再利用f2相似因子法对3厂家药物的溶出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3个厂家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的体外溶出度均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的规定,但溶出参数T20、Td、T80、m存在一定差异(P<0.01).结论 不同厂家生产的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的溶出参数存在一定差异,临床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并考察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受试和参比制剂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剂量、两周期、双交叉空腹试验设计。入组的30例健康受试者按照30μg·kg-1·min-1的速度缓慢静脉滴注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30 min。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丙泊酚的浓度,计算两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脑电双频指数(BIS),计算两种制剂的药效学参数;记录试验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 29例受试者进入药代动力学参数集,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分别为0.46(0.41,0.53),0.46(0.41,0.53)h;Cmax分别为(578±156),(592±143)ng·mL-1;AUC0-t分别为(393.42±78.60),(425.74±92.98) h·ng·mL-1;AUC0-∞分别为(416.96...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精原细胞瘤进展中的与脂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分析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方法:于TCGA下载精原细胞瘤测序及临床数据,同GSEA网站下载脂代谢相关基因集共同分析,筛选出Ⅱ期、Ⅲ期和Ⅰ期之间的与脂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MRGs)及关键基因FABP1,利用免疫组化对其表达进行验证,分析其与MRGs表达的相关性、甲基化水平、免疫浸润程度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Ⅱ期、Ⅲ期精原细胞瘤存在61个上调、4个下调的MRGs。FABP1与差异显著的MRGs有较强的相关性(P<0.01),GK2、AWAT2、DGAT2L6、ELOVL3在多个甲基化探针均表现明显的甲基化(r=-0.744~-0.489,均P<0.001)。FABP1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央记忆型T细胞(Tcm细胞)、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均P<0.01);不同FABP1表达的样本中具有明显的免疫浸润(P<0.001)及基质成分(P<0.01)差异。高表达FABP1则能显著降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结论:FABP1作为脂代谢关键基因,可能与其他MRGs通过共表达,改变自身甲基化及组织免疫浸润水平,共同促进精原细胞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羧酸酯酶属于α/β水解酶家族,负责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水解,广泛位于药物代谢的主要组织,例如肝脏和小肠等。人羧酸酯酶主要有羧酸酯酶1(CES1)和2(CES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或)活性有重要的影响,这可能解释部分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本篇综述主要介绍了由CES1和CES2单核苷酸多态性导致的CES酶多态性。对于含有酯键的药物,一些有意义的SNP可能影响CES酶的功能从而影响其药动学,进而对其药理和毒理作用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临床常与氯吡格雷合用的CYP2C19及羧酸酯酶1(CES1)的底物药物对氯吡格雷体外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氯吡格雷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CYP2C19底物(奥美拉唑)和CES1底物(依那普利、奥司他韦、辛伐他汀、罗格列酮、氟西汀),通过体外人肝微粒体代谢试验研究其与氯吡格雷代谢相互作用,采用LC-MS/MS法测定微粒体酶孵育体系中氯吡格雷非活性和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结果奥美拉唑显著抑制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P<0.05),辛伐他汀对活性及非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他CES1底物对氯吡格雷活性和非活性代谢产物的产生无影响(P>0.05)。结论奥美拉唑、辛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抑制作用,临床上氯吡格雷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可能需要考虑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替格瑞洛在大鼠肝微粒体的酶动力学及其与CYP3A的底物药物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的相互作用,以期为临床上替格瑞洛与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替格瑞洛与大鼠肝微粒体进行体外共孵育,孵育一定时间后用含有内标(地西泮,10 ng·mL-1)的甲醇终止反应,并沉淀蛋白,14 000 r·min-1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进行分析,采用 LC-MS/MS测定微粒体酶孵育体系中活性代谢产物AR-C124910XX的浓度,使用 Prism 5软件计算主要的酶促动力学参数Km,VmaxCLint。在得到 Km后,反应体系中底物替格瑞洛的浓度选择为1/3Km~3Km内的3个浓度,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的浓度范围为1~100 μmol·L-1,通过体外大鼠肝微粒体代谢实验研究其与替格瑞洛代谢性相互作用。使用 SigmaPlot 12.3 软件酶动力学模块,根据 Dixon公式计算各他汀对替格瑞洛代谢的可逆性抑制常数 Ki,并根据标准差值选择最符合的模型。结果 替格瑞洛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符合米氏反应动力学,其转化生成AR-C124910XX的Km值为32.2 μmol·L-1,Vmax为149.0 pmol·min-1·mg(pro)-1。表观清除率CLint为4.63 nL·min-1·mg(protein)-1;辛伐他汀显著抑制替格瑞洛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其抑制符合混合抑制模型。抑制常数Ki为0.58 μmol·L-1,α值为7.5,β值为0.56。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对替格瑞洛代谢呈现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亦符合混合抑制模型,抑制常数Ki分别为2.9和7.5 μmol·L-1,α 值分别为3和1.7,β值为0.34和0.29。 结论 替格瑞洛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符合米氏反应酶动力学;辛伐他汀对替格瑞洛有显著程度的代谢性抑制作用,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替格瑞洛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上替格瑞洛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时可能需要考虑其与辛伐他汀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帅兵  闫墨  王楷斌  杨阔  王玉琢 《天津医药》2022,50(11):1128-1133
目的 分析G蛋白偶联受体19(GPR19)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情况,探究GPR19参与PCa进展的机制。方法 利用TCGA、Oncomine数据库分析GPR19在PCa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信息。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Ca细胞系中GPR19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验证相关通路中的关键分子,EdU实验验证敲低GPR19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GPR19基因在PCa样本中表达增高,且GPR19基因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无进展生存率、Gleason评分、TNM分期有关。单因素Cox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TNM分期和GPR19表达是PCa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qPCR和Western blot显示PCa细胞系中GPR19的表达高于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敲低GPR19后的PCa细胞增殖能力减弱。通路富集分析发现GPR19参与了PCa的细胞周期调控,实验证实敲低GPR19后PCa细胞中G2M信号检查点上的关键分子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表达降低,通路相关性分析显示GPR19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3(CDKN3)基因相关性最高。结论 GPR19在PCa中表达升高,并与多种临床信息相关,通过G2M信号检查点影响肿瘤细胞增殖,有望成为PCa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替格瑞洛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药动学及药效学,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单次口服替格瑞洛180 mg,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分别用于药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其中药动学采样时间点为给药前、给药后0.5,1,1.5,2,3,4,5,6,8,12,16,24,36,48 h,药效学采样时间点为给药前他和给药后1,2,4,12,24,48 h,药动学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原药、活性代谢产物浓度;药效学采用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的变化程度作为替格瑞洛的药效学指标。用WinNonlin软件处理所得数据。结果:14例健康受试者口服180 mg替格瑞洛后,替格瑞洛原药、活性代谢产物AR-C124910XX在人体内平均tmax分别为(1.9±0.6)h和(2.1±0.6)h,平均t1/2分别为(8.3±1.1)h和(9.7±2.5)h,平均Cmax分别为(1 447.0±532.2)ng·mL-1和(384.5±90.2)ng·mL-1,平均AUC0-last为(9 023.0±3 285.4)ng·mL-1·h和(3 445.0±723.2)ng·mL-1·h,平均AUC0-∞为(9 208.7±3 437.6)ng·mL-1·h和(3 594.4±827.0)ng·mL-1·h。替格瑞洛对血小板抑制的达峰时间为4 h,对血小板抑制的最大效应Emax为(75.9±11.9%)。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效应随替格瑞洛及AR-C124910XX降低而减弱。结论:本研究系统考察了14例健康志愿者服用替格瑞洛后的药动学及药效学,为临床使用替格瑞洛剂量调整、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并考察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受试和参比制剂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剂量、两周期、双交叉空腹试验设计。入组的30例健康受试者按照30μg·kg-1·min-1的速度缓慢静脉滴注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30 min。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丙泊酚的浓度,计算两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脑电双频指数(BIS),计算两种制剂的药效学参数;记录试验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 29例受试者进入药代动力学参数集,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分别为0.46(0.41,0.53),0.46(0.41,0.53)h;Cmax分别为(578±156),(592±143)ng·mL-1;AUC0-t分别为(393.42±78.60),(425.74±92.98) h·ng·mL-1;AUC0-∞分别为(416.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