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肝介入活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如何选择更好的设备和材料、优化肝介入活检术诊疗流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从操作设备、手术方式、辅助技术、新型材料等方面回顾了近三年肝介入活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一次性20ml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成人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实验设定的胫骨骨髓腔输液的纳入标准,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成人创伤患者6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计27例,首选胫骨骨髓腔输液通;对照组35例首选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比较两组通道建立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补液速度,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两组通道建立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补液速度比较:骨髓腔输液通道在未加压情况下,与外周静脉补液速度有差异(P<0.05);在加压的情况下,与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速度差异不大(P>0.05).结论 在成人创伤实施心肺复苏术的院外及院内急救中,若外周静脉通道难以建立,采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穿刺胫骨骨髓腔输液可达到快速给药、加压快速输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双黄连口服液合用在轻型甲型H1N1流感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利巴韦林双黄连口服液用于在发热病例中分别确诊的74例轻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观察组)和被排除甲型H1N1流感的普通流感病例(对照组)75例的临床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巴韦林双黄连口服液合用在轻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和普通流感病例的临床治疗上均有效.  相似文献   
4.
13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临床特点及处置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病例临床特点及处置方法。方法明确诊断后,隔离和转运,积极药物治疗。结果13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经门诊或住院治疗均痊愈。结论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点与季节性流感相同,表现温和,预后良好。我们所采用的处置方法简单易行,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隐性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外地患者在我科同时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史、症状、体征及院外治疗效果,对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RT-PCR检测,可明确诊断其是否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结论:随着甲型H1N1流感的扩散,有"感冒"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与普通流感鉴别较难;通过慎密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RT-PCR检测,能明确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伤员截肢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群体伤事件时,伤员截肢的时机对术后伤员康复的影响.方法 地震伤住院病员中有22例不同部位肢体截肢,按截肢时间分为急诊截肢组18例和延迟截肢组4例,对比分析截肢时机对术后伤口愈合、 感染、二次截肢、术后并发症、特殊感染的影响.结果 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发 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感染后二次截肢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特殊感染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地震灾害群体伤事件时,有截肢指征的伤员在入院后12小时内截 肢能有效降低伤员术后伤口感染率及并症发生率,提高医疗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大批量群体伤事件时,有效、快捷的院内急救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12"地震发生后,我院应用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在危重地震伤员救治中的效果.结果 应用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救治623例急危重伤员,存活620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99.51%,与急诊抢救质量标准中的危重病抢救成功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11.97,P<0.01).结论 大批量群体伤事件发生时,应用"A管理模式"救治危重伤员,是有效、快捷的院内急救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多发性损伤的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模式。方法129例因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64例)。A组为观察组,采用“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B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模式。对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生存率与死亡率分别为96.9%和3.1%,B组生存率与死亡率分别为84.4%和1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采用“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急救效果好。结论“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是交通事故多发性损伤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模式。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院引进射频治疗仪治疗消化道息肉(135颗)59例.取得了极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3D分割技术比较增强CT与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对同一肝细胞癌患者肿瘤体积评估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2018年12月75例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首诊且未经历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和CE-MRI检查,利用区域生长和主动轮廓模型3D病变分割技术,计算两种成像方法所对应的肿瘤体积,并分析其一致性。结果:排除15例由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患者,共分析60例患者60个靶病灶(多病灶的病例取最大病灶进行分析)。60例靶病灶在CT增强图像上测量的体积平均值为(22.72±7.49)cm~3,CE-MRI图像上测量的体积平均值为(23.53±7.63)cm~3。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肿瘤体积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病灶体积之间具有强相关性(r=0.99,95%CI=0.97~0.99)。结论:运用3D分割技术检测肝细胞癌病灶体积时,增强CT与增强MR图像上所计算出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