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分散片联合黄芪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采用匹多莫德分散片联合黄芪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匹多莫德分散片口服治疗.通过6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IgA、IgM以及IgG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IgA、IgG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gA、IgG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结论:匹多莫德分散片联合黄芪颗粒可显著提高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增强儿童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该院住院、确诊为MPP的患儿共17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难治性MPP和普通MPP,分析两组患儿性别、年龄、MP-DNA、发热持续时间、热峰、血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影像学改变、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住院时间等,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在年龄、发热持续时间、热峰、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合并胸腔积液及住院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难治性MPP患儿发病年龄更小,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长,热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高,更容易合并胸腔积液,但肌酐较低。Logistic分析显示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是难治性MP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长的患儿难治性MPP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美娇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5):58-58,61
目的:比较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分别应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的5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阿奇霉素组的治愈率为92.86%,红霉素组治愈率为8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红霉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在患儿治疗前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的变化,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38例根据其临床分型分组:A组(黄疸组)14例;B组(胆汁淤积组)24例。予抗病毒及常规保肝退黄治疗,治疗前后常规进行肝功生化检测。结果治疗后,淤胆组预后不良例数较黄疸组多,差异有显著意义。二组γ-GGT差异有显著性,淤胆组γ-GGT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总胆红素(TB)及直接胆红素(DB)明显下降,γ-GGT水平与TB及DB呈显著正相关。结论γ-GGT可作为反映胆汁淤积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γ-GGT对于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药物使用情况。方法104例MPP患儿,对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热时间、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改变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患儿药物使用情况,比较重症MPP和普通MPP患儿临床用药(使用阿奇霉素、使用糖皮质激素、联用头孢类抗生素、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痰培养阳性及合并症(合并胸腔积液、合并肺不张/实变)情况。结果104例住院患儿中,103例使用阿奇霉素,使用时间为1~20 d,其中仅2例口服阿奇霉素,24例先门诊口服后住院改静脉注射,77例住院期间静脉使用阿奇霉素,出院后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51例患儿联合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39例患儿联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36例联合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重症MPP与普通MPP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联用头孢类抗生素、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痰培养阳性、合并胸腔积液的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MPP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占比81.82%(9/11)、合并肺不张/实变占比81.82%(9/11)均高于普通MPP患儿的29.03%(27/93)、35.48%(33/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治疗以阿奇霉素为主,住院治疗以静脉使用阿奇霉素为主,重症MPP合并肺不张/实变者多,糖皮质激素使用更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KD)病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临床确诊 KD 患儿103例,按年龄分为0~12个月龄组、13~24个月龄组、≥25个月龄组,分别为45,32,26例,比较3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再将 KD 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3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73例,2组按入院当日或次日分别检测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心肌酶谱(CK-MB)并进行对比。结果 KD 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数在0~12个月龄组为19例,发生率为42.22%;13~24个月龄组为6例,发生率为18.75%;≥25个月龄组为5例,发生率为19.23%,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0~12个月龄组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4个月龄组与≥25个月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KD 患儿入院当日或次日冠状动脉损害组与正常组相比较,WBC、PLT、CRP、ESR、CK-M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HC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年龄、WBC、PLT、CRP、ESR、CK-MB 可作为预测 KD 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Apert综合征(AS)临床特征与基因类型。方法回顾1例A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患儿和其父亲FGFR2基因测序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儿,1岁1个月,扁头,突眼,眼距宽,耳位低,下颌小,高腭弓,无腭裂,双手五指并指并挛缩,双足五趾并趾。FGFR2基因外显子7 c.758CG,p.P253R杂合变异,父亲未检测到相关基因突变,支持Apert综合征诊断。文献检索到AS个案24例,22例明显颅面部畸形,1例轻微畸形,1例无畸形;均有手足并指/趾畸形。基因类型为S252W 13例,P253R 3例,Alu元件插入3例,基因缺失2例,杂合突变2例,序列变异1例。结论 AS患儿颅面部畸形及手足并指/趾明显,FGFR2基因以S252W、P253R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冠脉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dilation,CAD)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收治的KD患儿,筛选并发CAD的42例患儿作为CAD组,随机选取未发生CAD的42例患儿作为nCAD组。检测病程第3天的血白细胞(WBC)、D-二聚体(D-D)、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等16项指标。以上述指标及月龄作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筛选出曲线下面积(AUC)>0.7的指标及最佳截断值,与性别、IVIG有无反应、是否典型川崎病等作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果 血WBC、D-D、TBA、DBIL的ROC曲线AUC均>0.7,对应最佳截断值分别是15.57×109/L、714ng/ml、18.15umol/L和9.8umol/l。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性别、丙球有无反应、WBC、D-D、TBA、DBIL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VIG无反应对CAD预测作用最大,相关系数为3.32。结论 IVIG无反应、DBIL>9.8umol/l、TBA>18.15umol/l、D-二聚体>714ng/ml、WBC>15.57×109/l、男性为KD并发CAD高危因素,IVIG无反应危险性最大。  相似文献   
10.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是一种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急性炎性反应性疾病,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常于病毒感染及疫苗接种后发病,呈多灶性脑、脊髓受损临床表现,起病急、进展快。ADEM诊断标准提示核磁共振(MRI)的重要性,视频脑电图的诊断价值也备受重视[1]。我们回顾了2018年收治的2例ADEM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分析视频脑电图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