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个半心室修补术在双心室修补术后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6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5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双心室修补术后出现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急诊在非体外循环下加做双向Glenn手术(即转换手术方式为一个半心室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7~18个月;体重6~13 kg。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1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狭窄2例,法洛四联症合并三尖瓣狭窄2例。术后加强心肺功能维护,重点控制肺动脉压。结果急诊双向Glenn手术后72 h平均肺动脉压12~18 mm Hg。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3~182 h,ICU滞留时间2~13 d。住院期间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4例患者出院时静息不吸氧状态下经皮血氧饱和度为93%~99%,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地提高。随访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例,Ⅱ级1例。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通畅,无血栓形成。结论一个半心室修补术可作为双心室修补术后发生急性右心功能不全的补救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宽体探测器CT在使用不同扫描模式、不同探测器宽度时在z轴方向上散射线的分布特点。方法 使用美国GE Revolution 16 cm宽体探测器CT,在机架扫描孔洞中心轴(z轴)上,以一定间隔布放热释光剂量计(TLD),分别在逐层扫描模式下使用4、8、16 cm和螺旋扫描模式下4、8 cm探测器宽度,对CT标准剂量模体进行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为120 kV,有效管电流为200 mAs,扫描长度为16 cm,螺旋扫描时螺距分别为0.984∶1、0.516∶1。所有扫描重复4次,曝光后将所有TLD测量值除以4,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z轴方向上,人体头侧散射线剂量值均高于人体足侧(Z=-2.366、-2.197、-2.366、-2.371、-2.028、-2.236、-2.028,P<0.05)。逐层扫描时,不同探测器宽度的散射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00,P<0.05),均为探测器4 cm时最大,16 cm时最小,最大差值为67.5 μGy。螺旋扫描时,不同探测器宽度的散射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3、-2.982,P<0.05),均为探测器8 cm时最大,4 cm时最小,其中螺距0.516∶1时最大差值为97.67 μGy。螺旋扫描相同探测器宽度及有效管电流条件下,螺距为0.516∶1时高于螺距为0.984∶1的散射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96、-3.296,P<0.05),其中探测器宽度为8 cm时最大差值为49.95 μGy。结论 宽体探测器CT不同探测器宽度的选择,可显著影响辐射场的分布和辐射值,应根据具体的临床需求选择合理的探测器宽度和相关参数,从而降低受检者、近台操作医务人员以及陪护人员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胸非体外循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技术。此法具有微创、切口小、无体外循环、不断胸骨、患者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我院自2004年9月~12月采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经右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行ASD封堵术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其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Fontan类手术是"单心室"外科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改良Fontan术为体外循环(CPB)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Total cavopulmonary anatomosis,TCPA).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证实,心外管道Fontan循环有通路顺畅、循环阻力小、血流能耗低等优点,但是静脉系统的人工材料有早期形成血栓,造成人工血管栓塞的危险[1].另外,人工血管需要较长时间抗凝且无继续生长潜力.现报道我们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不用人工材料的CPB心脏跳动下一期TCPA直接吻合的手术经验及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3受体a(IL-3Ra)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原代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AML患者及12名正常人原代骨髓CD34+CD38-细胞中IL-3Ra(CD123+)阳性细胞的比例,了解IL-3Ra蛋白水平表达情况;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3Ra mRNA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的表达情况;进而分析IL-3Ra表达情况与AML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33例初诊和复发AML患者CD34+CD38-CD123+/CD34+CD38-及IL-3Ra mRNA RT-P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9例缓解A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初治、复发组(P<0.05).动态随访了13例AML患者,其中6例初发患者缓解者CD34+CD38-CD123+/CD34+CD38-及IL-3Ra mRNA RT-PCR均显著降低(P<0.05);3例缓解后复发者显著上升(P<0.05);4例患者处于缓解状态,CD34+CD38-CD123+/CD34+CD38-无显著表达,RT-PCR未检测到IL-3Ra.结论 在初治和复发AML患者,IL-3Ra异常过度表达;AML缓解期IL-3Ra表达降低;提示IL-3Ra过度表达与AML克隆负荷消长相关;临床上可检测该指标以评价AML疗效并判断预后、监测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应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化疗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62例AML患者[初治或复发AML33例,完全缓解(CR)AML 29例]和16名正常人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髓CD34+细胞G-CSFR的表达.结果 CD114+CD34+/CD34+比值在初治或复发组、CR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1.69±2.91)%、(31.84±8.62)%、(32.87±8.44)%(P<0.05),CR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F受体mRNA表达在初治或复发组、CR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0.52±6.21)%、(85.13±21.25)%、(91.57±18.64)%(P<0.05),CR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随访了13例AML患者,初治及CR时骨髓CD34+细胞上CD114+CD34+/CD34+比值分别为(12.58±2.00)%、(30.13±7.09)%,初治时低于CR时(P<0.05).G-CSF受体mRNA表达分别为(32.23±5.69)%、(83.27±19.79)%,初治组低于CR组(P<0.05).结论 G-CSF受体在AML患者骨髓CD34+细胞上的表达低于正常人CD34+细胞上的表达,故G-CSF用于治疗AML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法对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在某院脊柱外科住院且行PELD治疗的60名LD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康复护理方式的不同,将PELD术后进行核心稳定训练法护理的30名患者作为观察组,将PELD术后进行常规护理的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结果 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法能够减轻LDD患者术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清洗方式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样2020年10-12月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的机器人手术器械(包括机器人手臂器械、光学目镜及机器人腔镜器械3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中类器械均采用常规的手工清洗方式;观察组中光学镜头采用酶液浸泡清洗消毒方式,机器人手臂采用清洗剂循环灌...  相似文献   
10.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观察中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新型输送系统封堵技术连续对136例膜部VSD患者施行修补,年龄3个月~15岁,平均年龄1.8岁;体重4.0~26.0 kg,平均体重12.7 kg;VSD直径3~12mm,平均5.1 mm。患者经胸部微创小切口(胸骨下端3~4 cm纵行小切口或胸骨左缘第3肋间2~3 cm横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引导下,建立VSD输送轨道,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封堵VSD。术后密切随访病情变化,按期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 136例患者中131例(96.3%)封堵成功,手术时间少于90 min,安置封堵器时间5~42 min(16.3±5.7 min)。89例(67.9%)采用对称封堵器,42例(32.1%)采用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用TEE监测,3例存在轻微残余分流,4例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但所有术前有三尖瓣反流患者未见反流加重,主动脉瓣未受影响,无左、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1例患者术后第4 d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但经内科处理3 d内恢复正常心律。5例(3.7%)术中改为常规体外循环手术。介入封堵成功的1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18.3±6.6个月)。随访期间3例原有轻微VSD残余分流者分流全部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无血栓和溶血,无封堵器位置移动现象,未发现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口隐蔽,基本不影响美观。结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适用于大多数膜部限制性VSD患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结果尚需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