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本文分析并比较锯齿状腺瘤(SA)与管状腺瘤(TA)、绒毛管状腺瘤(TVA)及结直肠癌(CRC)的P53、Ki67、β-连环素的免疫组化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SA,28例TA,21例TVA,21例CRC组织标本进行P53、Ki67、β-连环素检测.结果:P53:SA与TA、TVA组闻表达无显著差异,SA组阳性率明显低于CRC(P<0.05);Ki67;四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β-连环素:SA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TVA及CRC(P<0.05),SA与TA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P53、Ki67、β-连环素的检测提示:SA是一种具有增殖活性的腺瘤,其癌变潜能小于TVA,与TA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恶变潜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直肠癌(eolorectal cancer,CRC)是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起源一般认为有两种:多数为腺瘤癌变,即所谓的“腺瘤-癌变”过程,少部分为原位癌“de—nove癌”即肿瘤不经腺瘤增生而直接发展为癌。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联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对急性中度颅脑损伤患者镇静的临床疗效及24 h费用。方法:对75例颅脑外伤患者分别给予丙泊酚或咪达唑仑镇静,同时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啶镇静,维持镇静躁动评分(SAS)2~4分为标准,观察24 h镇静效率、生命体征、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GCS)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镇静药物的总体费用。结果:右美托咪啶联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均能使患者达到预定的镇静镇痛目标评分,2组患者镇静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均有明显下降,且丙泊酚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而镇静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GCS评分以及中心静脉压(CVP)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联用丙泊酚组总体费用较高(558±218 比422±120,P<0.05)。结论:2组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镇静效果,但丙泊酚较咪达唑仑具有更显著的呼吸、循环抑制效应;在镇静镇痛费用方面,丙泊酚组明显高于咪达唑仑组。  相似文献   
4.
石蜡油体表涂布可减轻俯卧位手术的皮肤压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石蜡油体表涂布是否可减轻俯卧位手术导致的皮肤损伤。方法将脊柱后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0例)和石蜡油涂布组(40例),对其皮肤受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经参照单位(Ridit)分析表明,与常规护理组皮肤受压情况比较,石蜡油涂布组平均R值为0.911(95%可信限为1.007~0.815),两组间总体皮肤受压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常规护理组中手术后30min内,皮肤压红完全消退且恢复正常的只有12例(30.0%).,明显少于石蜡油涂布组的22例(55.0%),差异显著(X^2=17.1,P〈0.01)。(3)常规护理的患者有1例发生水疱;涂石蜡油组无水疱。结论手术患者采取在受压部位涂抹石蜡油的方法进行皮肤保护,可明显减轻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β-catenin在结直肠传统锯齿状腺瘤(TSA)、普通腺瘤及腺癌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外显子3基因突变,分析β-catenin与锯齿状腺瘤癌变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TSA30例,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TA/VTA)20例,结直肠腺癌(CRC)2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β-catenin在病变组织中...  相似文献   
6.
代小娟  范里莉 《护理研究》2010,(7):1941-1941
胃肠镜诊疗技术是诊疗消化道疾病直接而准确的方法之一。由于操作的侵入性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源,可引起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镇静状态下实施无痛胃肠镜检查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拓展了胃肠镜检查和治疗的范围。不但减轻病人痛苦而且能使病人完全依从、顺利完成检查和治疗,受到病人好评,有助于医生详细观察和专心治疗。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为其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7岁,因"腹痛腹胀3年、加重3个月,伴吐泻3 d"入院.3年来进食后易出现上腹胀,伴间断上腹痛,钝痛,无放射.近3个月来,腹胀腹痛发作频繁,并于入院前3 d出现进食后恶心伴非喷射性呕吐,4~5次/d.为胃内容物,无特殊气味,未见咖啡样物.同时伴腹泻,2~3次/d,为稀水样便,未见黏液及脓血,同餐者无类似病史.当地诊所予对症治疗(具体过程不详),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麻醉恢复室(PACU)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所采取的对策。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PACU复苏的患者186例。结果认为发生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低氧血症、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呼吸循环系统;苏醒迟缓、吞咽反射迟钝、躁动、低体温等神经系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方面,以及疼痛的发生率较高。讨论由于麻醉后麻醉药物的残留,呼吸循环方面的不稳定,术中出血、输液引起的低体温等,需要PACU的护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灵活机制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技术,又能及早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针对性的处理,使患者安全度过复苏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如何做好全麻腹腔镜下可调节胃束带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2006年10-11月对3例肥胖患者采用全麻腹腔镜下可调节胃束带手术,针对所开展的新技术,着重对在术前准备,手术的配合,以及术中护理进行如实汇报.结果 3例全麻腹腔镜下可调节胃束带手术,术前访视仔细认真,术中护理人员配合娴熟,使手术顺利完成.结论 全麻腹腔镜下可调节胃束带手术安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减肥效果理想.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配合,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自身配对的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的癌变潜能的差异。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9月经肠镜检出、并经病理检查证实、同时具有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的病例。从腺瘤的临床特征(生长部位、直径大小、蒂部情况及异型增生程度)及免疫组化(β-连环蛋白、P53、Ki67)两个方面,比较两者差异。结果同时具有SA及TA的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9岁;2种腺瘤的部位分布、异型增生程度及直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无蒂的SA明显多于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连环蛋白、P53、Ki67在2种腺瘤中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同1个体的锯齿状腺瘤与传统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