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ME)发生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170例(170眼),均行单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根据是否合并DR分为DR组(100例)和非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筛查圆锥角膜及分析圆锥角膜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临床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66眼)、初期圆锥角膜患者57例(57眼)及正常对照者35例(70眼)行三维眼前节分析仪(ALLEGRO Oculyzer)检查。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分为岛型、不完全岛型、桥型递增型、桥型递减型、不完全桥型及不规则型6种。分析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学特点及角膜最薄点与顶点及瞳孔中心之间位置关系,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以不完全桥型(61%)和桥型递减型(26%)为主,初期圆锥角膜组以桥型递增型(40%)和不完全岛型(25%)为主,完成期圆锥角膜组以不完全岛型(33%)和岛型(56%)为主。正常对照组、初期圆锥角膜组、完成期圆锥角膜组角膜最薄点位于顶点颞下方比例分别为81%、86%、76%,最薄点与顶点距离分别为(0.59±0.20)mm、(0.77±0.27)mm、(0.66±0.32)m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03,P<0.01);最薄点偏离顶点颞下方角度分别为:(41.96±17.30)°、(49.14±18.83)°、(49.40±16.7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2,P<0.05)。结论 可疑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后表面由不完全桥型向桥型递增型发展,角膜最薄点偏离顶点距离增加要警惕圆锥角膜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眼部损害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常伴有高发病率和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cGVHD眼部损害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眼部护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奥地利-瑞士共识会议(German-Austrian-Swiss Consensus Confe Fence on Clinical Practicein Chronic GVHD)旨在总结现今临床cGVHD眼部损害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1990年1月至2010年7月Pubmed文献相关数据和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31个移植中心的调查、58个移植中心的讨论结果,共识提出cGVHD眼部损害的临床表现、针对cGVHD患者的通用监测评分标准和诊断及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新鲜与甘油冷冻保存角膜供体对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化脓性角膜炎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成功施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的化脓性角膜炎患者32例(32眼)。根据供体保存方式,分为新鲜供体组(FCT)13例与甘油供体组(GCCT)19例。采集供体资料,记录术后并发症、植片情况及屈光状态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完整时间,新鲜供体组为(3.8±2.1)d,甘油供体组为(7.3±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4,P<0.05)。植片水肿消退时间,新鲜供体组为(5.7±2.6)d,甘油供体组为(10.4±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8,P<0.01)。随访期内甘油供体组有3例发生植片上皮缺损,对症治疗后植片上皮缺损愈合。23例(23眼,除外白内障及先天性弱视)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恢复至20/63~20/25,新鲜供体组和甘油供体组的平均视力分别为(0.25±0.12)logMAR、(0.28±0.17)logMAR,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8,P>0.05)。结论甘油保存供体用于DALK术治疗化脓性角膜炎,角膜上皮愈合及角膜水肿消退时间较新鲜供体慢。及时合理处理并发症,可以获得与新鲜供体相似的屈光愈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与原发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形态学差异,为临床诊断及分析继发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3例(20眼)为继发组,随机选取相同时期某一时间段内确诊的原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8例(25眼)为原发组.原发组与继发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18.9±2.8)岁(15~28岁)和(24.3±9.1)岁(19~48岁);眼轴平均长度分别为(25.39±1.33)mm(23.3~27.8 mm)和(27.09±2.43)mm(25.3~30.1 mm)(t=3.942,P<0.01).对2组患者的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比较2组角膜最溥点位置,角膜前表面最大模拟曲率(Kmax),角膜模拟散光度,角膜中央3 mm区平均曲率及3 mm区散光度,角膜前、后表面距最佳拟合球面距离(Diff值),角膜后表面形态等.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原发组角膜最薄点在4个象限的分布为颞下18眼(72%)、颞上4眼(16%)、鼻下1眼(4%)和鼻上2眼(8%),继发组为颞下8眼(40%)、颞上4眼(20%)、鼻下4眼(20%)、鼻上4眼(20%).原发组和继发组角膜模拟散光度分别为(5.85±3.26)D和(3.95±2.51)D(t=-2.142,P<0.05);3 mm区散光度分别为(4.12±2.11)D和(2.82±1.50)D(t=-2.187,P<0.05);2组患者后表面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圆锥角膜地形图形态较原发圆锥角膜相对规则,角膜散光度小.角膜最薄点分布均匀且靠近角膜中央,提示角膜中央过多切削可能是继发圆锥角膜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中不同的掀瓣时机之间静态眼球自旋(SCC)定位识别成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7-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眼科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205例(410眼),其中行FS-LASIK的患者183例(366 眼)为FS-LASIK组,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的患者22例(44眼)为TransPRK 组。FS-LASIK组的366眼根据SCC定位识别时机不同分别为掀瓣前测量组(130眼)、掀瓣后测量组(126眼)和掀瓣后再覆盖测量组(110眼)。测量各组术眼的SCC方向和程度。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SCC定位识别成功率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的SCC度数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SCC定位识别成功率为77.3%。FS-LASIK组和TransPRK组SCC成功率分别为74.9%和 9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71,P<0.001)。右眼SCC成功率为82.4%,左眼为72.2%,两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13,P=0.013)。性别在SCC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掀瓣前测量组、掀瓣后测量组和掀瓣后再覆盖测量组SCC定位识别成功率分别为63.8%、84.1%和77.3%,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47,P<0.001)。所有识别成功患者(317眼)SCC度数为3.0°±2.3°。而性别、眼别在SCC度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和TransPRK组SCC度数分别为3.1°±2.4° 和2.2°±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07)。掀瓣前测量组、掀瓣后测量组和掀瓣后再覆盖测量组SCC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C>2°的占59.3%,>4°的占28.7%,>6°的占9.2%。结论:在FS-LASIK术中,掀开角膜瓣后进行SCC定位识别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