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高危角膜移植患者虽然常规应用免疫抑制性药物,但角膜移植片的排斥率仍很高。近年来传统中药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黑睛排斥汤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16只正常雌性SD大鼠角膜作为供体,32只雌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用角膜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模型,然后行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全板层角膜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包括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灌服)、CsA组[10mg/(kg·d)CsA灌服]、黑睛排斥汤组[4g/(kg·d)黑睛排斥汤灌服]和联合用药组[10mg/(kg·d)CsA+4g/(kg·d)黑睛排斥汤灌服],各组大鼠均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4d开始灌服相应药物,于术后第4天起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节反应,每隔2天观察1次,连续观察30d。参考Larkin等的标准对角膜}昆浊程度、水肿程度及新生血管程度进行评分,记录移植排斥指数(RI)并观察植片的存活状况,对角膜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受体角膜局部和全身免疫状态进行检测,对4个组大鼠的各种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10d左右发生排斥反应,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大鼠均于术后12~13d发生排斥反应,而联合用药组大鼠于术后22d发生排斥反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sA组、黑睛排斥汤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混浊程度评分、角膜水肿评分和新生血管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用药组上述各指标的评分均明显低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A组与黑睛排斥汤组的各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平均为(10.38±1.69)d,联合用药组平均为(22.50±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0,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15d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基质中淋巴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评分少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流式细胞学检查证实,黑睛排斥汤组、CsA组和联合用药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模型对照组,联合用药组CD4+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CsA组和黑睛排斥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睛排斥汤对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大鼠术后角膜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疗效与0.1%CsA接近,二者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多反复发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多,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的观察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雌性Lewis大鼠27只,皮下注射200斗l含100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多肽、10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100μg结核菌素及100μlPBS的乳化液,在大鼠两足垫处、尾根部两侧及脊背正中均匀注射5个点建立EAU动物模型。将免疫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免疫后第7天开始点眼,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每日3次,连续用药7d。从免疫后第1天开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前节炎症反应并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4天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动物并获取眼球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大鼠前房、虹膜和睫状体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脾脏、淋巴结分离的T细胞悬液中CD4^+和CD8^+细胞百分比、CD4^+/CD8^+值以及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9天开始出现眼部炎症表现,第11天炎症反应达高峰期,而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眼部炎症反应的发生较模型对照组晚,炎症反应轻,病程短。免疫后13d,3个组大鼠眼部炎症评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P=0.00)。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的炎症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2、10.11,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模型对照组大鼠前房、虹膜及睫状体组织中可见炎性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肝脏中自然杀伤T(NKT)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45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模型组和TGP干预组,每组15只。EAU模型组和TGP干预组注射含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结合蛋白(IRBP1177-1191)的乳糜液以诱导出葡萄膜炎,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不含IRBP多肽的乳糜液。于免疫后每天对TGP干预组大鼠进行TGP灌胃给药,其余2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并每天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眼前节炎症反应,记录发病程度,并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2天分别提取3组大鼠的眼球制成病理切片,观察炎症反应。收集3组大鼠肝脏CD4+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KT细胞的表达水平,观察变化趋势;采用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免疫后第12天,TGP干预组炎症评分和病理分级明显低于EAU模型组,但是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模型组和TGP干预组NKT表达水平明显较高,且TGP干预组高于EAU模型组(P<0.05);TGP干预组大鼠肝脏中IFN-γ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EAU模型组(P<0.001);TGP干预组大鼠肝脏中IL-4mRNA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但明显高于EAU模型组(P<0.001);TGP干预组大鼠肝脏IFN-γ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低于EAU模型组(P=0.01);TGP干预组大鼠肝脏中IL-4蛋白表达高于EAU模型组(P<0.001)。结论TGP可通过调节EAU大鼠IL-4、IFN-γ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EAU大鼠中NKT细胞的表达数量,达到治疗葡萄膜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减少复发的作用。方法:葡萄膜炎患者329例随机分为2组,167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62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6个月后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体视力的提高优于西药对照组;治疗组总体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探讨脉络膜内皮素-1(ET-1)、内皮素受体A(ETAR)及受体B(ETBR)的表达变化及电针治疗机制。

方法:将54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透镜诱导组(LIM组)和电针+透镜诱导组(LIM+EA组)。NC组正常饲养,不干预; LIM组和LIM+EA组右眼配戴-6.00D透镜片,建立近视模型。造模2、4wk测量各组豚鼠屈光度、眼轴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脉络膜ET-1、ETAR和ETB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造模2、4wk后,与NC组相比,LIM组和LIM+EA组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均增加(均P<0.001); LIM+EA组与LIM组相比,屈光度和眼轴均减小(均P<0.05)。造模2、4wk后,与NC组相比,LIM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均降低(P<0.001),脉络膜ET-1、ETAR及ETBR mRNA和蛋白水平均增加(均P<0.05); 而LIM+EA组与LIM组相比,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升高(P<0.01),脉络膜ET-1、ETAR及ETBR 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

结论:在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中,随着屈光度和眼轴的增长脉络膜血流减少,而电针可能通过神经调控改善了脉络膜的血流,影响了血管剪切力,下调ET-1及其受体含量以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加减对肝胆火炽型前葡萄膜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其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肝胆火炽型前葡萄膜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44例患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42例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其疗效。并用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FN-γ、IL-17、IL-10的表达。结果:观察6个月后发现,龙胆泻肝汤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视力提高类于西药治疗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治疗对照组。龙胆泻肝汤治疗组外周血中IFN-γ、IL-17的含量治疗后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IL-10的含量治疗后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火炽型前葡萄膜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的复发,可能是通过调控肝胆火炽型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表达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针干预后透镜诱导型近视(LIM)豚鼠巩膜形态变化及巩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脯氨酰羟化酶2(PHD-2)表达变化。方法 将90只2周龄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LIM组和电针+透镜诱导型近视(LIM+EA)组,每组30只。NC组正常饲养,不干预;LIM组和LIM+EA组豚鼠右眼配戴-6.0 D透镜片,建立近视模型;LIM+EA组戴镜同时给予针刺合谷穴和太阳穴30 min。造模后2周和4周测量各组豚鼠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HIF-1α和PHD-2的mRNA相对表达及蛋白含量。另外,于造模后4周利用电镜观察各组豚鼠巩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造模后2周和4周,与NC组[(2.20±0.48)D、(1.63±0.41)D;(8.22±0.03)mm、(8.40±0.04)mm]相比,LIM组[(-4.23±0.43)D、(-5.88±0.49)D;(8.36±0.05)mm、(8.57±0.06)mm]和LIM+EA组[(-3.63±0.49)D、(-2.55±0.48)D;(8.32±0.03)mm、(8.51±0.03)mm]豚鼠右眼屈光度均增加,眼轴均延长(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均减小,眼轴延长均减慢(均为P<0.05)。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NC组[(82.94±26.03)nm]相比,LIM组[(48.90±23.38)nm]和LIM+EA组[(62.83±21.72)nm]豚鼠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变小(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变大(P<0.05)。q-PCR及ELISA检测结果表明,造模后2周和4周,与NC组相比,LIM组后极部巩膜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P<0.05),PH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巩膜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PH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均为P<0.05)。结论 电针干预近视豚鼠可影响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及HIF-1α和PHD-2的表达水平,进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背景 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γδ T细胞相关,γδ 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 研究γδ T细胞在EAU小鼠脾脏中的动态变化,探讨γδ T细胞在EAU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C57 BL/6(B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39只.用抗原肽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在B6小鼠的足垫、尾根部及躯干部均匀注射6个点,用Genesis-D动物眼部照相机观察并记录正常小鼠及免疫后不同时间点(4、8、12、16、20、24、28、32和36 d)EAU小鼠的发病情况,参照Thurau的评分标准进行炎症评分.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后摘取右侧眼球,切片后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同时在相同时间点分离模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 T细胞数量和激活状态.免疫磁珠分选γδ T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内表达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变化.向EAU小鼠回输激活的γδ T细胞,观察炎症变化. 结果 经IRBP1-20及CFA乳化液免疫后小鼠于第12天可见轻度葡萄膜炎症,炎症反应在免疫后第16 ~20 d达峰,至第28天炎症明显减轻.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免疫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皱褶,玻璃体、视网膜全层炎性细胞浸润及内界膜层增厚.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症状评分和病理学炎症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399,P=0.000;F=47.342,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AU发病高峰期小鼠的脾脏中γδ T细胞数量增加,造模后16 d和20 d分别为(5.67±0.49)%和(5.78±0.55)%,与造模前的(1.53±0.1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呈活化状态.EAU发病高峰期小鼠的脾脏中γδ T细胞分泌的IL-17A明显增多,造模后16d和20 d分别为(13.40±0.50)%和(17.80±2.37)%,与正常对照小鼠的(1.53±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体内回输激活的γδ T细胞后EAU炎症加重,炎症症状评分为1.00(1.00,2.00),明显高于未回输激活的γδ T细胞的0.75(0.05,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0,P=0.03).结论 EAU中γδ T细胞比例在炎症的高峰期明显升高,且呈激活状态;活化性Yδ T细胞在EAU模型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分泌IL-17A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经眼科检查,排除其他眼病后,选取假性近视学生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组(40例72眼)和眼睛保健操对照组(40例71眼),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显著提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视力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可以降低小瞳状态下屈光度(P<0.05),但对患者眼轴长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中药离子导入可以提高假性近视患者视力,改善屈光状态,但不能改变眼轴长度。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假性近视经济、安全、有效,临床可以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退行性病变、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为特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发生主要涉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变性、凋亡、进行性丧失。目前,青光眼RGC凋亡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其中涉及多种凋亡途径和凋亡相关因子,包括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内质网途径等凋亡机制及caspases等凋亡因子参与。本文就RGC几种常见凋亡途径及凋亡相关因素做一简要综述,对青光眼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而为临床治疗青光眼提供可靠的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