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目的 检测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acids,miRN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miRNA的表达量与AMD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AMD患者6例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6名正常人为对照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两组血液中miRNA的表达量。扩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共纳入126例AMD患者和140名正常人,检测其血液样本中miRNA的表达,比较两组人群间miRNA的表达量差异。结果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共检测出216个miRNA存在表达差异(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111个miRNA表达量上升,105个miRNA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扩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在AMD患者中,miR-27a-3p、miR-29b-3p、miR-195-5p的表达量显著上升,同时,湿性AMD患者血液中miR-27a-3p的表达量高于干性AM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MD患者外周血中miRNA表达量水平有明显变化,miR-27a-3p、miR-29b-3p、miR-195-5p可能成为AMD血清学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聚乙烯亚胺修饰的荧光素钠(PEI-NHAc-FS)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的应用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90只健康棕色雄性挪威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将1 mL 荧光素钠(200 g·L-1)加入10 mol的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混合物中搅拌30 min,再加入10 mo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搅拌3 h。然后将该溶液加入到5 mL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76 g·L-1)中,剧烈搅拌3 d获得PEI-NH2-FS。将2 mL三乙胺加入到PEI-NH2-FS原液中,30 min后再将1 mL的乙酸酐加入混合物中搅拌24 h,合成PEI-NHAc-FS。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观察PEI-NHAc-FS的结构,并对合成的NPs结构进行表征;CCK-8检测其细胞毒性。选取30只大鼠,根据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的浓度(5 g·L-1、10 g·L-1、50 g·L-1)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进行眼底摄像,采集大鼠眼底血管荧光素图像。用激光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后,取10只大鼠,随机分为10 g·L-1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5只,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通过眼底血管造影成像观察病灶处渗漏。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10 g·L-1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20只,于注射后10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进行荧光冰冻切片。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5只,行组织切片HE染色和视网膜电图检测。采用HE染色和视网膜电图观察PEI-NHAc-FS NPs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结果 通过核磁共振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观察到荧光素钠与PEI成功耦合。发射荧光光谱显示,游离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出现在546 nm和544 nm处。CCK-8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 h、24 h后,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使用10 μmol·L-1 PEI-NHAc-FS NPs处理24 h和未处理之间细胞存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 g·L-1游离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中,均仅显影视网膜主要血管,不能用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诊断。而在10 g·L-1游离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可清晰地显示视网膜主要血管及微血管的结构,且在注射后30 min时血管荧光强度基本相同。PEI-NHAc-FS NPs组在60 min时荧光强度已基本消失,而游离荧光素钠组仍保持较强的荧光强度。10 g·L-1游离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经尾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视网膜血管内可见荧光成像;同时病灶部位可见荧光渗漏。游离荧光素钠组在视网膜组织中荧光较强,对视网膜组织有较强的吸附和渗透作用,而PEI-NHAc-FS NPs组在视网膜组织中荧光较弱,对视网膜组织吸附较弱。HE染色和视网膜电图对造影剂进行体内生物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PEI-NHAc-FS NPs安全性较好。结论 PEI-NHAc-FS NPs能够安全、有效地用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光谱组成的人工照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随机分组:无光照对照组、非全光谱照明组(细分为300 lx、600 lx两个亚组)、全光谱照明组(细分为100 lx、300 lx、600 lx、900 lx四个亚组),无光照对照组细胞避光培养,其他组细胞采用相应光谱和光照强度干预。将分组光照24 h、48 h、72 h后的ARPE-19细胞置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线粒体膜电位法检测线粒体功能。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光照72 h后,各组细胞密度明显增大,细胞大小不一,细胞多边形不典型;全光谱照明组细胞较非全光谱照明组细胞形态规整,异形细胞数少。光照24 h后,与无光照对照组相比,非全光谱照明300 lx组,全光谱照明300 lx、600 lx、900 lx组细胞活力均降低(均为P<0.05)。全光谱照明900 lx组细胞活力高于非全光谱照明300 lx组(P<0.05)。光照48 h后,各组细胞活力较光照24 h时提高;全光谱照明100 lx、300 lx组细胞活力低于非全光谱...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靶向下调小谷氨酰胺三角四肽重复区蛋白α抗体(small glutamine-ric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 alpha,SGTA)的表达对肝癌Hu H7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Hu H7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饥饿释放同步化处理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GTA蛋白表达水平变化;通过SGTA特异性si RNA下调Hu H7细胞中SGTA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结果:血清饥饿使Hu H7细胞生长周期停滞,血清释放后刺激Hu H7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显示SGTA﹑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随着细胞周期的进展表达增加,而细胞周期负性调控因子p27kip1蛋白表达却下降。SGTA缺失可引起cyclin A、cyclin B的表达下降、细胞增殖的下降以及细胞周期的阻滞。结论:SGTA特异性si RNA能明显抑制肝癌Hu H7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阻滞,提示其可为肝癌的靶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针刺疗法治疗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8例(56眼)绝经后期干眼妇女,随机分成单纯人工泪液(artificial tears,AT)治疗组(AT组)14例28眼及针刺联合人工泪液 (acupuncture plus artificial tears,AC+AT) 治疗组(AC+AT组)14例28眼,每组均治疗2个月,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 (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 进行分析。同时采集治疗前后各组泪液样本,采用二维纳米液相色谱耦合串联质谱法 (two-dimensional nano-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Nano-LC-MS/MS)对AC+AT组治疗前后泪液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记法比较两组泪液蛋白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OSDI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和BUT,AT组分别为39.08±18.68、7.43±2.08、11.46±2.29、(4.75±1.74)s,AC+AT组分别为24.55±17.43、4.68±2.54、11.21±2.96、(4.57±2.71)s;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与AT组相比,针刺治疗后AC+AT组的症状评分明显改善(P=0.000)。2D Nano-LC-MS/MS法分析了泪液中2411种蛋白,其中142种表达下调,169种表达上调。与AT组相比,针刺治疗后AC+AT组患者泪液中细胞质蛋白表达下调(P=0.000),分泌蛋白表达上调(P=0.000)。在蛋白功能方面,与AT组相比,AC+AT组细胞组分蛋白表达下调 (P=0.000),免疫蛋白表达上调 (P=0.040)。结论 AC+AT治疗增加了泪液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改善临床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症状。针刺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该类干眼患者的有效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