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9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视网膜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 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表达和白细胞浸润的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70只 ,随机分成 7组 :正常组和再灌注 0、2、6、12、2 4、4 8h组 ,每组 10只。用眼内灌注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制作大鼠视网膜冰冻及石蜡切片 ,分别作免疫组化SP染色和常规HE染色 ,并对SP染色结果作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ICAM 1在正常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微量表达 ,缺血 6 0min后 ,ICAM 1表达上调 ,至再灌注2 4h达高峰 ,在再灌注 4 8h仍维持较高水平。再灌注 6h ,视网膜开始有白细胞浸润 ,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多 ,再灌注 2 4、4 8h组 ,视网膜中发现较多浸润的白细胞。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早期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表达上调 ,继而 ,视网膜中白细胞浸润增多 ,这一过程是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ICAM-1多克隆抗体(ICAM-1Pab)的治疗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糖尿病(ICAM-1PAb)组(DM(ICAM-1PAb))和糖尿病(生理盐水)组(DM(saline)),每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模型。DM(ICAM-1PAb)组右眼结膜下注射ICAM-1PAb,连续1周。制作大鼠视网膜冰冻及石蜡切片分别行免疫组化SP染色和常规HE染色,对SP染色结果作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ICAM-1在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有表达。SP染色结果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其中DM组分别与CON组、DM(ICAM-1P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M组视网膜血管内有较多附壁的白细胞。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ICAM-1表达上调,ICAM-1PAb通过阻断ICAM-1,抑制白细胞黏附,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循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营养风险筛查在胃肠肿瘤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接受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后营养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营养风险筛查,实施针对性营养支持手段,主要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两种方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56.67%,观察组96.67%,两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对照组20.95±5.44d,观察组9.38±1.5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助于患者术后身体恢复,缩减住院时间,增强手术效果,应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252;ller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用半透明眼罩遮盖法建立豚鼠的近视眼模型。采用酶消化法培养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252;ller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252;ller细胞的生长状况,以GFAP、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半透明眼罩遮盖豚鼠右眼2周后,遮盖眼眼轴延长,近视形成。原代培养的视网膜M&#252;ller细胞贴壁生长,胞体较大、扁平,GFAP、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结论酶消化法是培养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252;ller细胞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眼科临床实习带教中实践循证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证医学强调最佳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病人的价值、愿望的完美结合。在眼科实习带教中引入循证医学,为眼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终身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视网膜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研究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中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出生3wk的三色豚鼠随机分为3组:未遮盖组、单眼遮盖2wk组、单眼遮盖3wk组。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眼底视网膜光镜及电镜检查以及视网膜各层厚度分析。结果:豚鼠形觉剥夺后近视形成,眼轴延长;视网膜各层变薄,光镜及电镜下均有病理性改变。结论:对豚鼠进行无创性眼罩遮盖可建立有效的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视网膜内层在近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eritoneal exudative cells as feeder cells on growth from adult rats, which were identified with specifically biological marker of maerophage (CD68). The by enzyme digestion method, and identified by GFAP and vimentin immunocytochemicaUy. As the feeder cells. Results Over ninety-five percent of rat peritoneal exudative cells were macrophage, which have a flask and grew fast, with large applanate cell bodies. The third-generation cells grew slowly. After cocuhured with feeder cells, the Moiler cells showed more rapid growth rate with more cells in S and G2/M phase(S phase, t=4. 172, P<0.001; G2/M phase, t=3. 562, P<0.01)and less apoptotic rate (t =3. 804, P<0. 01). The growing cycle was cut down from 25-30 days to 18-22 days for the first-generation cells, from 10-15 days to 7-10 days for the second-generation cells. Conclusion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use the peritoneal exudative cells as feeder cells cocuhured with primary culture of retinal Müller cells,which can shorten the culture period of Müller cells in adult rats.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近视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半透明眼罩遮盖法建立豚鼠FDM模型;采用玻璃体腔注射L-α-氨基己二酸(L-α-AAA)破坏视网膜Müller细胞,观察其对豚鼠FDM形成的影响.视网膜检影验光测屈光度,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FGF在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遮盖眼与对照眼相比,产生了相对性近视(P<0.05),眼轴增长(P<0.05);去遮盖后,近视度数降低(P<0.05);破坏视网膜Müller细胞后,近视度数较单纯遮盖眼降低(P<0.05).近视眼与对照眼相比,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bFGF表达减弱.结论 视网膜Müller细胞可能参与了FDM形成的调控;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bFGF的表达可能与FDM有关.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ON)是视神经炎的最常见类型,在其临床病程中发现许多患者出现视盘颜色变白,但视力尚好。对此类视盘变白应有正确的认识,千万不要将其作为视功能差或不可能恢复的标志。本文重点评述了IDON患者出现视盘变白的原因、机理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以加强青年眼科医生对此现象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患者,女,52岁。因左眼球反复长黑色新生物3a余就诊。2005-11因左眼角结膜缘色素痣近3mo突然增大,在外院行左眼角结膜缘新生物切除+羊膜移植术,术后病检报告结膜交界痣。2007-01左眼角结膜缘再次长黑色新生物,并逐渐长大,于2008-05就诊我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7,右眼球无异常;左眼近角膜缘处上方球结膜见约7mm×6mm×3mm大小棕褐色新生物,蒂部宽大、有粗大的新生血管,肿块边界清、质软、与角膜无粘连,眼内结构无异常。全身检查无转移表现。患者拒绝眼球摘除术,2008-05在局部麻醉下行左眼结膜新生物切除术,病检报告结膜恶性黑色素瘤。2009-06再次因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