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和非侵入式眼表分析仪评价异常瞬目患儿干眼的状况。方法:系列病例研 究。选取2017-2018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门诊收治的85例(170眼)3~13岁眼表正常的 异常瞬目患儿。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行眼前节检查、Keratograph-D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非侵入性泪河 高度(NTMH)、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TBUTav)、 睑板腺缺失评分等分析儿童异常瞬目的原因。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相关进行分析。 结果:85例患者NTMH值为(0.19±0.05)mm;NITBUTf值为(7.5±5.3)s;NITBUTav值为(8.6±5.6) s;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为(0.7±0.8)分。睑板腺拍照中78眼睑板腺均无缺失,62眼睑板腺缺失面积 <1/3,27眼睑板腺缺失面积为1/3~2/3,3眼睑板腺缺失面积>2/3。46眼伴睑板腺腺体形态异常。77 例(91%)被诊断为干眼,8例(9%)正常。其中水液缺乏型干眼占10例(13%);蒸发过强型干眼占 25例(32%);混合型干眼占42例(55%)。性别与NTMH无相关性,但与NITBUTf和NITBUTav均有 显著相关性(r=0.31、0.32,P<0.001)。年龄与NTMH和NITBUTf无明显相关性,但与NITBUTav有 相关性(r=0.19,P<0.017)。异常瞬目的病程与NTMH、NITBUTf和NITBUTav均呈显著负相关(r=- 0.61、-0.37、-0.40,P<0.001)。结论:干眼可能是导致眼表正常的儿童异常瞬目的主要原因,非侵入 式眼表综合分析仪是一种非接触、无创、可重复性强的快速检查手段,在异常瞬目患儿眼表状况评 估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的难治性MH患者14例14眼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MH闭合情况,计算裂孔闭合率,对比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结果(黄斑10°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等,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4例14眼难治性MH患者中,术前最小裂孔直径为264~785 μm,基底径为451~1630 μm。术后MH闭合率为100.0%,且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患者术前BCVA为(1.25±0.30) logMAR,术后6个月随访时BCVA为(0.86±0.35) 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BCVA 提高12眼,2眼无提高,无视力下降者。患者黄斑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为(17.64±4.40)dB和(21.87±5.86)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术前固视不稳定14眼,术后6个月固视稳定11眼(78.6%),相对稳定2眼(14.3%),不稳定1眼(7.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MH安全有效,可提高难治性MH的手术成功率及裂孔闭合率,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原件复合体(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通路,能够调节细胞内众多抗氧化物的表达,具有维持细胞氧化-抗氧化平衡、抑制凋亡、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能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类非编码、极短小RNA分子。多种氧化应激反应性miRNA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Nrf2-ARE信号通路并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或抑制视网膜氧化损伤及眼底退行性变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国际眼科纵览,2020,44:443-447)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I-CARE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眼视光学应用光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提升眼视光学专业学生视光学技能水平,强化视光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眼视光学专业2021~2022学年本科生60名(2个班级)纳入课程教学研究,随机分为实验教学组和对照教学组,每组学生30名。实验教学组,采用基于I-CARE人才培养模式PBL联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对照教学组,采用传统幻灯片、口头讲授教学方式。学期末通过理论考核、实验考核成绩及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两组学生课程改革的效果。结果 学期末实验教学组理论考核成绩(84.3±6.1)分高于对照教学组(78.0±12.6)分(P<0.05);实验考核成绩比较,实验教学组(85.2±5.3)分高于对照教学组(82.0±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改革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基于I-CARE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满意度较高,认为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具有显著效果。结论 基于I-CARE人才培养模式的光学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深度学习(DL)为基础的人工智能(AI)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AI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眼科视光学领域,AI可对近视、斜视、弱视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在圆锥角膜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以及近视的预防和矫正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尽管如此,AI在眼科的应用也存在巨大的限制和挑战,包括临床和技术挑战、算法结果的可解释性、医学法律问题等。本文综述了AI在眼科视光学领域诊疗中的应用、局限性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常角膜无血管和淋巴管。角膜感染、化学烧伤、移植排斥反应等病理性刺激可破坏促淋巴管生成因素与抗淋巴管生成因素间的平衡,致使淋巴管从角膜缘向角膜中央延伸。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形成与多种调控因素及细胞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并阐明角膜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将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炎症性疾病、干眼症和肿瘤转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本文综述了角膜淋巴管生成的内源性调控因素及新生淋巴管相关眼表疾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手术操作训练在眼科住院医师微创白内障手术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9/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已完成3a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0名年资相同的眼科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考核后随机分为虚拟-现实手术操作训练(Dry-lab)组和实体动物手术操作训练(Wet-lab)组,每组各10名。Dry-lab组和Wet-lab组医师分别使用Eye SI虚拟手术模拟器和猪眼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使用Eye SI虚拟手术模拟器和实体猪眼操作对两组住院医师的总体培训效果进行评分,使用虚拟手术模拟器对两组住院医师的模块培训效果进行评分,并采用问卷调查对两种培训方式进行客观评价。

结果:Dry-lab组医师两项操作考核总评分、模拟器考核评分、实体猪眼操作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Wet-lab组(88.03±1.34分 vs 80.35±2.87分,87.50±3.03分 vs 77.60±5.62分,88.57±1.89分 vs 83.10±3.22分,均P<0.01)。模拟器模块考核结果显示,Dry-lab组医师各模块考核评分及用时均显著优于Wet-lab组(P<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新颖性、是否贴近真实手术体验、对显微手术技能提高的帮助程度、经过该培训是否有信心进行真实手术及手术培训的整体满意度方面,Dry-lab组医师对于培训方式的效果评价均优于Wet-lab组(P<0.05)。

结论:将虚拟-现实手术操作训练应用于眼科住院医师白内障手术技能培训可以显著提升住院医师的白内障显微手术操作技能,提高培训整体满意度,帮助住院医师在执业初期提升真实手术时的信心、心理素质、决策及处理能力,为建立眼科住院医师正式、规范化的白内障手术培训体系提供了新的标准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填塞及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注射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8-05/2020-05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PPV联合ILM填塞及鼠NGF注射的大直径IMH患者16例16眼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ILM填塞及鼠NGF注射治疗。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裂孔闭合率、分析黄斑裂孔闭合的OCT分型、中心凹外层结构包括椭圆体带(EZ)、外界膜(ELM)的连续性及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患者术前BCVA为1.15±0.21,术后3、6mo BCVA分别为1.02±0.19、0.87±0.24(F=34.966,P<0.01); 术后3、6mo BCVA较术前均有改善(P<0.01),且术后6mo BCVA较术后3mo改善(P<0.01)。术后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OCT所显示的闭合形态中,11眼为U型闭合(69%); 3眼为V型闭合(19%); 2眼为不规则闭合(13%)。术后6mo,U型、V型及不规则闭合组眼的BCVA分别为0.75±0.18、1.1±0.19、1.20±0.00(F=6.937, P<0.01),其中U型闭合组的BCVA恢复明显优于V型闭合组和不规则闭合组(P=0.027、0.007)。术后6mo,U形闭合组中有10眼(91%)ELM恢复连续性、7眼(64%)EZ恢复连续性,V型闭合组中有2眼(67%)ELM恢复连续性、1眼(33%)EZ恢复连续性,不规则闭合眼中未见ELM、EZ连续性恢复(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结论:PPV联合ILM填塞及鼠NGF注射治疗对大直径IMH安全有效,NGF与ILM的协同作用可促进裂孔的闭合,有利于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完整性恢复及术后视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基质信号蛋白CCN1又名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steine rich 61,Cyr61),是基质蛋白(CCN)家族成员中第一个被克隆,由生长因子诱导产生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性肝素连接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基质调节因子,CCN1/Cyr61在细胞黏附、增生、迁移、分化以及胚胎发育、血管生成、伤口修复、炎症反应、肿瘤的发生发展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CCN1/Cyr61参与了视网膜病理性的血管新生、增生及纤维化过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基于“HOPE”教学理念的多模式教学在眼视光接触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2020-2021学年眼视光学本科专业学生80人(2个班级)进行接触镜学授课,随机将其中一个班级(共40人,其中男18人,女22人)分为试验教学组,采用基于“HOPE”理念的翻转课堂、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BL)、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CBL)等多模式教学,另一个班级(共40人,其中男19人,女21人)分为对照教学组,采用传统幻灯及口头讲授模式教学。通过平时考核、网络考核、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等形成性评价及学生问卷调查评估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平时考核成绩比较,试验教学组16.46±2.19分高于对照教学组13.81±2.95分(t=6.36,P<0.01);网络考核成绩比较,试验教学组9.37±1.57分高于对照教学组7.21±1.46分(t=4.39,P=0.01);理论考核成绩比较,试验教学组40.41±3.48分高于对照教学组36.29±3.34分(t=9.25,P<0.01);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试验教学组成绩18.22±2.69分高于对照教学组16.28±2.52分(t=3.25,P=0.02);总成绩比较,试验教学组总成绩84.46±5.26分高于对照教学组总成绩73.69±6.35分(t=11.26,P<0.01)。接触镜教学效果反馈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基于“HOPE”教学理念的多模式教学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在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较传统教学组均有明显优势(均P<0.05)。结论:基于“HOPE”理念的翻转课堂、PBL及CBL等多模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眼视光本科学生接触镜学综合学习成绩,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参与感、获得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