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泪囊突出的CT影像特征及其对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导作用。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先天性泪囊突出患儿24例(38眼)。方法 分析患儿的CT影像特征,总结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主要指标 CT影像特征、治疗方式、术后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CT显示患侧泪囊区呈类圆形囊性低密度肿物影像,骨性鼻泪管扩大,伴有或不伴有下鼻道肿物。5例(5眼,13.2%)行保守治疗2周后肿物消失。19例(33眼,86.8%)伴发急性泪囊炎、呼吸窘迫或经保守治疗2周后无效而手术治疗。其中,无下鼻道肿物的5例(8眼,21.1%),局麻下泪道探通术后内眦肿物消失。存在下鼻道肿物的14例(25眼,65.8%),全麻下鼻窦内窥镜下造口术,术后内眦及下鼻道肿物全部消失。结论 CT检查不仅可清晰显示先天性泪囊突出的解剖特征,也为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泪囊造影前的护理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儿在造影前水合氯醛口服给药后直接向泪道中注入48%碘化油造影剂镇静显影效果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干预组患儿改为水合氯醛灌肠给药及造影前冲洗泪道.结果 干预组患儿的镇静效果及造影的显影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护理工作通过我们的观察及调整,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时机评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评估新生儿泪囊炎最佳手术探通时机,探讨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眼科门诊2004年4月至2006年2月2448例2~60个月新生儿泪囊炎病例。根据儿童年龄分为2m~4m,5m~12m,13m~60m三组分别观察。对保守治疗2周无效的患儿采用一体式泪道冲洗探通针一次性完成泪道探通手术,手术前后连续使用妥布霉素,生理盐水,氟美松行泪道冲洗3d-5d,对于术后泪道不通患儿手术后1w复行泪道再次探通,二次探通失败者手术后1m后再行泪道探通术。治愈标准为无溢泪,无分泌物,泪道冲洗通畅。术后仍然流泪,伴分泌物,泪道冲洗不畅为无效。结果2个月~4个月组治愈率(98.44%),5个月~12个月组治愈率(96.47%),13个月~60个月组治愈率(90.56%)3组比较,患儿年龄越小,手术探通治愈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个月~4个月组1次探通成功率(3.02%);5个月~12个月组一次探通成功率(6.42%);13个月~60个月组一次探通成功率(9.12%);3个年龄组相比,随着年龄增加,多次探通率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泪囊炎,年龄越小手术治愈率越高,2周以上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该早期行泪道探通手术。手术前后采用抗生素和激素连续冲洗泪道及采用改良新款一体式冲洗探通针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09年至2017年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的眼内期RB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7例13只眼;单眼5例,双眼9例。患儿年龄(17.2±15.5)个月。所有患儿均行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参照眼...  相似文献   
5.
6.
先天性白内障鸟脸畸形综合征,或称Hall-ermann-Streiff综合征(1948)或Ullrich-Fremerey-Dohna综合征,或Francois综合征,是一种下颌—眼—面部—颅骨发育不全的综合征,临床非常少见[1]。儿童先天性泪小点缺如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先天异常,通常是一侧的下泪小点缺如相对比较多见,双眼先天性上下泪小点都缺如的情况更为罕  相似文献   
7.
8.
9.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与PVR形成密切相关。HGF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作用于RPE和神经胶质细胞,导致RPE活化和胶质细胞迁移;通过活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促使神经胶质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DGF-AA通过与含有α亚基PDGFR作用促进PVR形成,但表达PDGFβ受体的细胞不能诱导PVR发生。肌样成纤维细胞聚集是PVR中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因素,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依赖于TGF-β2RⅡ及TGF-β1在增生膜中的表达。IL-6是PVR形成的危险因素,是视网膜脱离术后PVR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TNF-α可与RPE表面TNF受体作用并通过MAPK通路诱导RPE细胞高表达α1与α5型整合素,进而促进RPE在PDGF介导下的细胞转移。MCP-1可能在PVR早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诚玥  李根林 《眼科新进展》2011,31(9):833-836,845
目的观察丹参对结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PVR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地塞米松、5-氟尿嘧啶、氢化可的松作为处理对照组,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丹参作用48h后成纤维细胞增生情况。AnnexinV-FITC和碘化丙啶双染法,在流式细胞仪下测定不同浓度丹参作用不同时间后成纤维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丹参作用48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丹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74~111.00g·L-1)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且呈剂量依赖关系(0.91%~79.28%)。3.47g·L-1、27.75g·L-1及111.00g·L-1丹参作用6h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67±0.97)%、(11.04±1·04)%、(20.83±1.74)%,作用24h时分别为(13.06±1.41)%、(25.68±1.21)%、(39.65±0.23)%,细胞早期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4.40±0·0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丹参作用48h后,成纤维细胞核出现阳性着色。结论丹参可以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方式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望成为新的防治PVR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