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2.
目的评估乙肝病毒携带[HBV(+)]的白内障患者和正常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炎性因子的差异。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8例HBV(+)的白内障患者及18例正常白内障患者的房水。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在白内障手术时采集房水样本,采用人细胞因子抗体阵列检测技术(Ray-Biotech公司)对40种细胞因子进行检测。主要指标房水40种炎性因子含量。结果在检测的40种炎性因子中,HBV(+)白内障患者和正常白内障患者房水中GM-CSF(0.559±0.134 pg/ml,0.768±0.195 pg/ml)、IL-5(1.285±0.664 pg/ml,1.854±0.896 pg/ml)、IL-7(5.076±1.112 pg/ml,6.298±1.435 pg/ml)、IL-17(2.643±1.050 pg/ml,3.643±1.659 pg/ml)、PDGF-BB(0.367±0.297 pg/ml,0.169±0.286 pg/ml)、TNFα(6.912±2.697 pg/ml,3.191±3.462 pg/ml)、TNFβ(28.307±12.954 pg/ml,17.424±12.741 pg/ml)7种因子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本小样本研究显示,HBV(+)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炎性因子PDGF-BB、TNFα、TNFβ表达较正常白内障患者升高,GM-CSF、IL-5、IL-7、IL-17降低。PDGF-BB、TNFα、TNFβ表达升高可能是HBV(+)白内障患者较正常白内障患者术中疼痛更敏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眼科主要应用于角膜移植术、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手术等。在角膜移植术中,可完成角膜钻切和缝合两大步骤;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可用于视网膜裂孔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除和玻璃体后脱离手术、视网膜表面异物取出术和视网膜血管插管术等。近年机器人系统在辅助白内障手术方面又有所突破。(国际眼科纵览, 2018,  42:   213-216)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5 年8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且既往有RK史的患者16例(26眼),其中RK角膜瘢痕为8刀者3例(6眼),12刀者8 例(12 眼),16 刀者5 例(8 眼)。由同一手术医师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 刀者中4 眼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2 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12 刀者中4 眼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8 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6 刀者中5 眼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3眼采用2.0 mm透明角膜切口。分别于术后1 d,1 周,1、3、6、12、24、36 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角膜RK瘢痕情况,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对术前与术后1 个月、最后1 次随访时的各项参数采用配对t 检验进行比较。结果:RK角膜瘢痕为8 刀者和12 刀者术中均未发生RK瘢痕裂开,术毕切口密闭良好;16 刀者中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者2 眼术中发生角膜瘢痕裂开,前房注入无菌空气封闭切口,切口密闭良好,余6 眼均未发生术中角膜瘢痕裂开。术后随访时间为1~36(12.9±11.6)个月。26眼术后角膜切口密闭良好,均未出现新发角膜瘢痕裂开。最后1 次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为0.19±0.12,较术前提高(t =-6.913,P <0.001);等效球镜度(SE)为(-0.43±1.64)D,较术前明显降低(t =-5.983,P <0.001);角膜散光度为(1.92±0.85)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8,P =0.506);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 893±826)个/mm2,较术前明显降低(t =4.048,P =0.001)。结论:采用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RK术后白内障临床效果均较好,相对安全,建议RK角膜瘢痕为8 刀者可采用3.2 mm及以下透明角膜切口,12 刀者可采用2.2 mm及以下透明角膜切口,16刀者可采用2.0 mm及以下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植入黄色人工晶状体(IOL)及非球面变色IOL的白内障患儿术后对比度视力和色觉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白内障接受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治疗的患儿43例(56眼)。方法 患儿按照术中植入的IOL不同分为两组:黄色IOL组(26眼)和非球面变色IOL组(30眼),所有复查患眼均在术后3个月以上,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对比度视力和色棋检查。主要指标 视力、对比度视力、色棋错误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的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远视力无显著差异。在40 lux光照下,5%对比度下非球面变色IOL组的视力(0.21±0.14)要优于黄色IOL组(0.39±0.11)(P=0.001)。明视下(户外日照和室内1000 lux光照),两组间的FM100测试的总错误评分无显著差异,黄昏视下(40 lux)黄色IOL组的辨色力错误总评分(48.51±16.73)明显高于非球面变色IOL组(31.25±11.39)(P=0.003)。结论 黄色IOL和非球面变色IOL在强光下对比度视力无明显差别,而非球面变色IOL在弱光下能够提供更好的对比度视力和更强的色彩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如非球面多焦点IOL、Toric多焦点IOL和非球面Toric多焦点IOL等的不断问世及临床应用,更好地改善了白内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视力、工作视力以及生存质量.对于新型多焦点IOL的适应证应严格掌握,以使患者术后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SACG)的疗效。方法选取在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就诊的60例(64眼)晶状体悬韧带异常SACG患者,按照悬韧带松弛及断裂范围将其分为Ⅰ组16例(17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E)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组35例(36眼),行PE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张力环治疗;Ⅲ组9例(11眼),行PE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比较3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关闭范围及用药种类的不同。结果Ⅰ、Ⅱ、Ⅲ组患者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24、-2.97,P0.05),且Ⅰ组术后眼压低于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3.32,P0.05),而Ⅱ组与Ⅲ组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05);Ⅰ、Ⅱ、Ⅲ组术后BCVA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5、3.12、2.89,P0.05),且Ⅰ组术后BCVA高于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2.68,P0.05),而Ⅱ组与Ⅲ组术后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05);Ⅰ、Ⅱ、Ⅲ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6、3.24、2.97,P0.05),且Ⅰ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优于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3.77,P0.05),而Ⅱ组与Ⅲ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05);Ⅰ、Ⅱ、Ⅲ组术后用药种类少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9、-4.15、-2.58,P0.05),术后房角关闭范围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3、-4.01、-3.75,P0.05)。结论 PE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SACG患者中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术后能明显改善眼压与BCVA,加深中央前房深度及开放房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眼面心牙综合征(oculo-facio-cardio-dental syndrome,OFCD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眼部、面部、心血管以及牙齿发育异常。眼部主要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且发生率较高。近年来文献对 OFCD 综合征的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对 OFCD 综合征的认识,本文对 OFCD 的临床表现、基因研究及综合治疗进展做一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16,40:213-216)  相似文献   
9.
当今全球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基因等方面的改变,近视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和高的屈光度的发展趋势。对于高度近视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保守及手术治疗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的手术方法。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各种治疗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并且通过文献回顾阐明各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高度近视治疗进展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46例(77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通过3.2mm切口植入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有59眼、60眼、65眼和65眼。术后6个月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 -1.04±0.59)D、(-0.23±1.14)D、(43.72±1.16)D、(28.46±1.77)mm、(2041±825)个·mm-2。与术前相比,球镜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声乳化摘出及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