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1997~2002年对140例(187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植术,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本组140例(187眼)中男60例(71眼) ,女80例(116眼) ,年龄21~82岁,均为原发性肥大型胬肉患者,胬肉头部均侵入角膜缘3mm以上。1 2方法:局部滴1 %的卡因表面麻醉,并2 %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用剃须刀自头部切开并分离至角膜缘,把体部两侧球结膜剪开,分离体部的球结膜,并将球结膜与巩膜分离,剪除头颈与体部。用剪刀离切口旁的球结膜下组织后,自结膜切口缘垂直向上平行角膜缘剪开,作成一宽约6mm舌状结膜瓣,并将结膜瓣牵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在行动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患者术前焦虑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2年1~1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白内障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并采用SA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及护理后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的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应对手术的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05/2013-04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 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 fluoreseein staining,FL)变化。
  结果:本组48例患者,显效31例(65%),有效14例(29%),无效3例(6%),总有效率为94%。治疗前,患者SⅠt,BUT,FL分别为3.49±1.24mm/5min,3.15±1.07s,2.52±0.11分。治疗后,患者SⅠt,BUT,FL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例患者术后有异物感,8 h后栓子脱落;1例患者于术后8 mo出现肉芽组织,泪小管塞脱落。其余病例无下泪小管感染或肉芽肿。
  结论: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RS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6/2016-06我院75例93眼泪道阻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50眼置入新型RS泪道引流管,对照组35例43眼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拔管后随访3~12mo,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90%、96%,对照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治疗组8%、对照组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RS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易拔管、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白内障患者进行球面人工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变化及对比.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00例,根据植入晶体不同分为球面组58例和非球面组142例,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视力、双眼立体视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NEI-RQL-42问卷评分.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 d视力及双眼立体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视力及双眼立体视情况均优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NEI-RQL-42问卷评分均较术前提高,非球面组评分高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较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效果好,视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联合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我院自2012-06月至2016-06月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96例(106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52眼)施行胬肉钝性剥离镊撕+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组48例(54眼)施行改良联合术(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丝裂霉素C+纤维蛋白胶+角膜接触镜);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结膜瓣下出血,复发,角巩膜溶解,结膜肉芽肿等指标,并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结膜瓣下出血率、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5%vs 34.6%,5.3%vs23.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中角巩膜溶解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结膜肉芽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联合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结膜瓣下出血少,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耳源性脑脓肿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耳源性脑脓肿发生发展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乳突腔进路的可行性及其优缺点,加强对这一疾病的再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10a中经我科诊治的1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耳源性脑脓肿患者,均采用乳突腔进路手术治疗。结果 80%的患者发病初期被误诊为其他疾病。12例完全治愈,入院时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在手术后即时完全消失,有4例在术后第3天才完全清醒,所有病例随访1~8a,均未见复发或重要后遗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在基层医院临床一线的医生仍须对该疾病要有足够的认识,以期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危害。乳突腔进路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故认为此法在基层医院适用于大多数耳源性脑脓肿患者。脓腔能在最低处实施切开引流,引流充分,不易复发,疗效快而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小切口在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的疗效及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白内障患者(364只眼)施行动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51只眼术中及术后切口的密闭程度良好(96.4%),术后角膜水肿均在一周内恢复透明;术后1MO角膜散光值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0.82±0.50D;术后:0.90±0.35D,P>0.05).结论:动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具有散光小、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等优点,适合在复明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方法对40例48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23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mg/mLMMC,B组20例2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双向带蒂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电脑验光仪检查,记录术前术后测得的角膜散光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比术前均有明显下降,且随时间延长,下降变化趋于稳定,差异均存在相关性(P<0.05);②两组相比,A组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均比B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可降低角膜散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mg/mLMMC术式能显著减轻术眼的角膜散光,促进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0.
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2例(15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SICS组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PHACO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比分析并发症及术后1 d和1周的裸眼视力情况.结果 术后1 d及1周的裸眼视力手法小切口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处理硬核白内障时手法小切口摘除术的疗效与超声乳化术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其医疗成本明显低于超声乳化术,应成为扶贫扫盲活动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