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近视患者的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了解我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 ,及其与屈光度的相互关系 ,并给出由屈光度预测角膜厚度的回归方程 ,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系统对 45 9例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进行检测 ,包括角膜中央直径为 2mm及角膜中周部上方、颞上、颞侧、颞下、下方、鼻下、鼻侧、鼻上、上方 9个直径为 2mm的测量区 (距视轴3mm)的平均角膜厚度 ;屈光度由 -0 5D至 -2 3 5D不等 ;并对各方位角膜厚度与屈光度作直线相关 ,如有相关性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中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以中央区最薄 ,鼻上方最厚 ,近视眼患者角膜最薄点多位于颞下方 ( 5 2 72 % ) ;颞下及颞侧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呈线性负相关 (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117、 -0 10 7,P <0 0 5 0 ) ;其它部位与屈光度无相关关系 ;角膜厚度彩色地形图中均为圆形最多 ,依次为椭圆形、偏心圆形、偏心椭圆形。结论 中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的改变多位于颞下及颞侧 ,且角膜厚度随近视度数增加有变薄倾向 ;而最薄点、中央区、颞上、鼻下、鼻侧、鼻上、上方、下方角膜厚度与近视度数增加无关 ;OrbscanⅡ眼前节系统能了解角膜厚度分布情况 ,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探讨了眼科青年医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眼科住院医师必须三基扎实,具备敏锐的临床科研嗅觉、优秀的现代医学人文素养.在科技高速发展与医疗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培养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与高尚的医学人文精神的眼科学领袖,对于眼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屈光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后A、B两组猴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比对照组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要少(近视性离焦组0.41ram(S=0.17);对照组0.70ram(S=0.18),P=0.01。戴镜前后所有猴右左眼屈光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双眼均朝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屈光度减少1.3D(S=1.5),与对照组的2.3D(S=1.3)似较慢,但P=0.205。【结论】近视性离焦可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过程,表现为玻璃体腔生长延缓,形成相对的远视状态,提示l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矫治要慎重。  相似文献   
4.
近视眼患者角膜后表面地形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近视眼患者角膜后表面形态 ,建立相关参数 ,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前筛选病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Orbscan Ⅱ眼前节系统对 484例近视眼患者进行检测 ,分为 0~ -2 75D ,-3 0 0~ -6 0 0D ,-6 2 5~ -9 75D ,-10 0 0~ -14 75D ,-15 0 0D以上 ,共 5组。得出角膜后表面地形分布情况 ,建立相关参数 ,并对后表面参数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中以岛形居多 ;角膜后表面高度形态及屈光状态不尽相同 ,有其自身特点 ;各组后表面前突极点多位于颞下方 ,依次为鼻下、颞上、鼻上。屈光度与基于同一拟合球面的后表面前突极值、前突极点距视轴距离、前突面积、前突最大与最小值无相关关系 (P >0 0 5 ) ;基于同一拟合球面的后表面前突极值、前突极点距视轴距离、前突面积、前突最大与最小值各指标之间具有相关系数 (P <0 0 5 )。结论 了解近视眼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及屈光状态 ,将为诊断异常角膜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同一拟合球面的后表面前突极值、前突极点距视轴距离、前突面积、前突最大与最小值之差是Orbscan Ⅱ眼前节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地形的良好指标 ;Orbscan Ⅱ眼前节系统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张静  罗汇慧  吴君舒  余克明 《眼科研究》2014,(12):1102-1106
背景 水平睫状沟间距(STS)和角膜水平直径是选择可植入接触镜(ICL)型号大小的重要参考指标,尺寸和型号不合适的ICL可引起术后多种并发症.既往已有较多关于正常眼的相关研究,但高度近视眼的相关测量结果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不同径线STS的差异性,研究不同测量仪器获得的水平STS与角膜水平直径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于2013年4-6月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拟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26例48眼,平均球镜值为(-12.93±3.87)D,平均散光度为(-1.37±1.02)D.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受检眼45°、90°、135°、180°4个不同径线的STS,使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和IOLMaster测量受检眼的角膜水平直径,不同径线间STS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法分析UBM测得的水平方向STS与OrbscanⅡz或IOLMaster测得的角膜水平直径的一致性. 结果 UBM测得的45°、90°、135°、180°径线方向上STS平均值分别为(12.06±0.50)、(12.27±0.50)、(12.03±0.46)和(11.84±0.47) mm.除45°径线与135°径线的ST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7)外,45°与90°、45°与180°、90°与135°、90°与180°、135°与180°径线STS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26、0.020、0.000、0.045).OrbscanⅡz测得角膜水平直径为(11.56±0.40) mm,与180°水平径线的S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4,P=0.000),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结果一致性欠佳,95%可信区间(CI)为-0.57 ~ 1.12 mm.IOLMaster测得角膜水平直径为(11.98±0.41)mm,与180°水平径线的S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8,P=0.000),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结果一致性欠佳,95% CI为-0.96~0.67 mm.IOLMaster比ObrscanⅡz测得的角膜水平直径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种仪器测量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9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角膜异物剔除术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bFGF)滴眼液治疗角膜异物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角膜异物144例(144只眼),以角膜异物剔除术治疗为对照组,共68例(68只眼);角膜异物剔除术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bFGF)滴眼液治疗组,共76例(76只眼).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间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角膜异物剔除术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bFGF)滴眼液组疗效优于单纯角膜异物剔除组.  相似文献   
7.
泪然和潇莱威滴眼液在LASIK术后泪膜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评价泪然 (TearNatuarleⅡTN Ⅱ )和潇莱威 (Celluvisc)滴眼液在LASIK术后泪膜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 ,观察行LASIK治疗的 36 3只眼 ,根据术后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 ( 14 8眼 )、泪然组 ( 78眼 )、潇莱威组 ( 137眼 )。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一日、一周、一月的干眼症状、荧光素 (F1)和虎红 (Rb)染色、BUT、Schirmer′sⅠ试验。比较三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术后一周时 ,TN Ⅱ组与Celluvisc组干涩症状均较对照组轻 (P <0 0 5 ) ,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异物感各时间点三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一日 ,TN Ⅱ组、Celluvisc组烧灼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一周 ,TN Ⅱ组烧灼症状较对照组明显轻 (P <0 0 5 ) ,与Celluvisc组无差异。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各时间点三组间Rb染色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一月时 ,TN Ⅱ组角膜F1点状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5 )。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一周、一月时 ,三组BUT均较术前降低 (P <0 0 5 ) ,术后一月时 ,Celluvisc组BUT时间较对照组长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术后一周时 ,TN Ⅱ组Schirmer′sⅠ试验结果较对照组高 ,与Celluvi  相似文献   
8.
背景 近视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需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已成为共识,具有良好抗炎效果且不良反应小的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有利于术后角膜上皮的快速修复.目的 评估质量分数0.5%氯替泼诺滴眼液在LASIK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纳入前均充分了解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12例224眼纳入研究,其中共97例194眼完成随访.双眼接受近视性LASIK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组(试验组)54例108眼和对照组43例86眼,两组患者年龄及术前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基础治疗方法一致.试验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局部点用0.5%氯替泼诺滴眼液,每日4次,共1周,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点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对2个组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评分,并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同时观查术眼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以评价0.5%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的安全性.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全身和眼部严重并发症.术后1d、1周和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主观症状评分(包括眼痛、异物感、视物模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校正后的实际眼压分别为(16.27±3.31)mmHg和(17.49±4.4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36);术后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校正后的实际眼压分别为(15.01±3.22)mmHg和(15.30±4.1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595).术后1d,试验组发生轻度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LK)者7眼,对照组为5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53,P=0.926),术后1周和1个月两组中均未发现DLK.术后1d、1周和1个月两组间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66,P=0.571;Z=-0.689,P=0.491;Z=-1.628,P=0.103).结论 0.5%氯替泼诺滴眼液用于LASIK术后可以有效控制术后炎症反应和DLK,并且减少了传统糖皮质激素升高眼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早期应用硅水凝胶材质的角膜接触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25例近视患者(50眼)在LASIK术毕时随机选一眼给予PureVision角膜接触镜,并于术后第1天取出,观察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量、主观症状评分以及术后角膜瓣并发症。戴镜眼和未戴镜眼之间以及两眼各自分别进行上述时间点不同观察指标的统计学分析。多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双眼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角膜瓣并发症的比较采用)(。检验。结果戴镜眼在术后1d(Z=-3.00,P〈0.01)、1周(Z=-2.32,P〈0.05)FL评分比未戴镜眼低;但与术前相比,戴镜眼和未戴镜眼在术后1d(Z=4.80,P〈0.0125;Z=6.20,P〈0.0125)、1周(Z:3.25,P〈0.0125;Z=4.26,P〈0.0125)都比术前有所升高。戴镜眼在术后1d(t=2.40,P〈0.05)、1周(t=2.09.P〈0.05)BUT比未戴镜眼延长,两眼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比术前缩短(F=3.12.P〈0.05:F=4.05,P〈0.05)。戴镜眼与未戴镜眼基础泪液分泌量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眼均比术前减少(F=4.64,P〈0.05;F=5.77,P〈0.05)。主观症状戴镜眼在术后1d比未戴镜眼轻(Z=2.15,P〈0.05).两眼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比术前加重(Z=2.92、2.66、2.28、2.46.P〈0.0125:Z=4.00、3.39、2.88、3.07,P〈0.0125)。两眼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未发现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结论LASIK术后早期配戴硅水凝胶材质的角膜接触镜可以有效减轻早期眼表角膜的损伤、促进泪膜的稳定、缓解患者的不适感,但并不能缩短由于LASIK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眼表泪液动力学改变的持续时间和症状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和近视性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术前高阶像差均方根(RMS HO)≥0.30 μm的近视或近视性散光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接受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B组患者接受传统的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波前像差检查和对比敏感度测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随访至术后3个月,A组和B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12±0.06和-0.09±0.0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组患者的RMS HO值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7,P<0.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在明视无眩光环境1.5 c/d空间频率和3.0 c/d空间频率及暗视无眩光环境18 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均较B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7、2.175、2.263,P<0.05).结论 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性散光安全、有效,在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提高视觉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