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光动力疗法(PDT) 治疗前后的视功能变化。 方法 对经临床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AMD患者25例34只眼采取PDT治疗,治疗后随访4个月~2年,平均随访观察时间9.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定期随诊观察的最佳视力[采用最小分辨角度的对数视力(logMRA)统计平均视力]、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对比敏感度、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以及色觉辨认等的变化情况。 结果 PDT治疗前患眼平均视力为logMAR 0.73±0. 37,治疗后不同时期的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尤其在3个月时较明显,其平均视力logMAR 0.59±0.4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其中视力提高者13只眼 ,占38.24%;无变化15只眼,占44.12%;下降6只眼,占17.65%。Amsler方格表检查视物变形和中心暗点均较治疗前范围缩小,但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治疗后各频区的对比敏感度值均较治疗前呈现不同程度提高,低频区(1.5 c/d)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以及色觉辨认功能均较治疗前有轻度改善 (P>0.05)。 结论 渗出型AMD患者的视功能变化是多方面的,PDT 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视功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9-291)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技术是一种新的非接触性、非侵入性、对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他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 ,对黄斑疾病的诊断及定量测量评估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3〕。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1999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 ,经询问病史 ,一般眼科常规检查 ,直、间接检眼镜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眼底摄片 (彩色照片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及视野检查确诊为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者65例 78只…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曲安奈德(TA)注射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经过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的CNV患者的16只患眼进行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治疗。其中,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14例14只眼,病理性近视2例2只眼。16只眼中,12只眼在PDT治疗后72 h行玻璃体腔TA注射,4只眼在PDT 3个月~1年(平均9个月)后行玻璃体腔TA注射。第1年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1次。联合治疗后,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条件和检查方法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16只眼中,7只眼视力提高,占43.8%;9只眼视力稳定,占56.2%。FFA显示CNV病灶在联合治疗后渗漏停止或减轻,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1只眼暂时性眼压升高,占6.3%。经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NV,延缓视力下降,并且可以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  相似文献   
4.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重复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眼接受重复PDT治疗,占治疗总数31.9%。30只眼共进行PDT治疗68次,其中2次22只眼,占73.3%;3次7只眼,占23.3%;6次1只眼,占3.3%。随诊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16.7个月。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CNV渗漏停止14只眼,占46.7%;渗漏减少12只眼,占40%;持续渗漏4只眼,占13.3%。与首次PDT治疗前相比,末次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7只眼,占23.3%;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以内14只眼,占43.3%;视力下降≥2行9只眼,占30%。首次PDT后最佳矫正视力13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3.3%;12只眼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之内,占40%;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16.7%。在随诊期中,最佳矫正视力出现在首次PDT后24只眼,占80%;有5只眼出现在2次PDT后,占16.7%;1只眼出现在3次PDT后,占3.3%。 结论 在重复PDT治疗患者中,末次随诊检查大部分眼CNV能完全或部分闭合,视力提高和维持者占67.8%,最佳矫正视力多出现在首次PDT后,随着PDT治疗次数的增加,最佳矫正视力出现的概率减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20-223)  相似文献   
5.
夏群  龙力  卢颖毅  戴虹  楮德发 《眼视光学杂志》2004,6(3):172-174,178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组40例(45只眼)患者分别进行视力检测、屈光矫正、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并且采用Amsler表检查患者的中心10 °视野有无视物变形,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患眼的抑制性暗点;采用同视机三级画片检查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和远距离立体视功能.21例(25只眼)行SLO微视野检查.9例进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并裂孔填充手术.检查结果用SPSS 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患眼矫正视力为0.2~1.0(平均0.41),对侧健康眼的矫正视力为0.3~1.5(平均0.82),患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下降与健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Amsler表检测显示82.2%的患眼有视物变形和(或)中心暗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和SLO的微视野检查显示分别有71.05%和72.0%的患眼抑制性暗点呈阳性,裂孔分期愈高暗点阳性率愈高(P<0.01).采用同视机检查40例患者中,10例(25.0%)双眼同时视功能丢失,20例患者(50.0%)无中心融合功能或融合不稳定,22例患者(55.0%)的远立体视功能>800".双眼视功能的受损程度除与裂孔分期的早晚有关外,还与视力的良莠、病程的长短及裂孔径的大小显著相关(r=-0.66、-0.57、-0.33,P<0.05).9例行玻璃体切割并裂孔填充术的患者,术后除1例由Ⅳ期裂孔转变为Ⅱ期裂孔外,其余8例裂孔封闭,4例视力提高1~2行,3例视力无变化,1例下降;术前有双眼融合功能者2例,术后增加至4例;有立体视功能者由术前的2例增加至术后3例.结论黄斑裂孔不仅损害患眼中心视力,还严重损害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功能的受损程度除与视力的好坏有关外,还与裂孔分期的早晚、病程的长短、裂孔直径大小及有无中心抑制性暗点等因素相关.病变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有望重建或改善患者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屈光度≥-6D,眼轴≥26mm的69眼进行OCT、A/B超、部分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高度近视眼的不同的O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眼的OCT图像表现为五种,第一种与非高度近视眼相似的正常OCT表现;第二种色素上皮不均及增厚;第三种神经上皮层间的裂隙样光学空间形成;第四种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形成;第五种黄斑部的板层裂孔及全层裂孔。结论OCT能精确的显示高度近视眼的不同的病理改变特征,特别是对神经上皮的层间分离眼提示高度近视眼的获得性视网膜劈裂。  相似文献   
7.
李永  戴虹  卢颖毅  龙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8):576-577,W001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描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不同时期的特征。方法 :对 12 1例 ,14 7眼 ,诊断为视网膜前膜或有玻璃体视网膜牵拉者行OCT检查。每眼均行四个方向放射状线性扫描。结果 :OCT证实 112例 (83 % ) ,13 8眼 (94% )符合玻璃体牵拉视网膜的各种特征。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增至 3 44 8± 13 5 1um ,范围为 13 8~ 865um。 49眼有玻璃体后脱离、 5 5眼有部分玻璃体后脱离的高反光带。 5 6眼有程度不同的视网膜囊样水肿 ,OCT表现为视网膜增厚伴有低反射腔隙。 2 4眼为Ⅱ期以上黄斑孔。 2 6例双眼受累。平均视力为 0 45 8± 0 3 2 ,范围为 0 0 1~ 1 2。结论 :OCT可帮助发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发展至黄斑裂孔的全过程 ,且助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一种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水肿是导致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并发症。目前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治疗方式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或者植入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二者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对于抗VEGF药物或其他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地塞米松缓释植入剂同样有效。RVO黄斑水肿的临床预后与治疗时机有关,早期治疗的患者视力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DME易复发,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治疗研究的进展一直受到眼科医师的关注.目前,在国内外关于DME的治疗指南中均已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作为一线的或核心的治疗方法,该疗法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DME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仍有不明确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包括DME的治疗目标、疗效的判断指标、对国内外指南的解读、抗VEGF疗法的实施方案、传统激光光凝的作用和临床价值、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方法、复发性DME的处理原则等.近年来针对DME治疗的药物研究仍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只有跟踪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DME的治疗方法,充分了解不同药物和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势和缺点,规范治疗流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治疗方法或联合疗法对DME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冈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为渗出型AMD并首次接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的患者32例(41眼),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后采用PDT(光辐射率600 mW/cm2,光能量50 J/cm2,光照时间83 s)治疗,48-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 mg(0.05 ml),随后根据每个月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治疗,重复治疗时单独注射Ranibizumab 0.5 mg,或联合PDT,或单独PD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视力(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情况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随诊12-39个月.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9.1个字母(t=-4.1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0±1.1)次/眼,重复PDT治疗(0.2±0.8)次/眼.末次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8.9个字母(t=-3.7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7±1.2)次/眼,重复PDT治疗(0.3±0.7)次/眼.9眼(22%)CNV渗漏完全停止,27眼(66%)渗漏范围减少,3眼(7%)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2眼(5%)有新病灶发生.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19.11μm(t=4.419,P<0.01).并发症与单独Ranibizumab或PDT治疗相比无增加.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